第112章 吴家的水泥房子 将成为标本
作者:卟爱咸鱼的猫   王爷挺住,王妃带着大炮来接你了最新章节     
    “轩哥儿你们回来啦,你看看我们的这个公路够不够宽,要不要再倒宽一点…”
    三哥微笑点头,对这样的公路非常满意。
    “太好了,里正叔辛苦了”
    吴夕掀开了帘子。看了一下外面的村公路。
    已经有三米多的宽度,足够两辆大车通行了。
    “很好,里正叔,辛苦你们大家了。
    水泥还没有彻底干透,我们的马车先放在这里吧,我们走小路骑马去村里。
    到下午的时候这边水泥彻底干透,就可以行马车了。
    里正叔统计一下这两天来参与的人,按人数,每人一天三斤粮食。
    两斤是县令大人按份例发的,一斤是我家发给大家的。
    以后村里有活,还希望大家可以踊跃报名参与”
    “丫头,我代村民们谢谢你”
    里正鞠了一躬。
    他们梅花村好一些,吴家有活干,他们有钱赚。
    现在又开始捞鱼了。
    但是其他村就不一样了,许多人穿着补丁打补丁的衣服,小孩子都光着脚丫子到处跑。
    那些女人孩子更是面黄肌瘦。
    有了这些粮食,他们熬过这个荒年又多了一分保障。
    “谢谢和宁郡主”
    一个族老带头行礼,其他人纷纷跟随。
    “谢谢郡主,我们这么多人,现在镇上粮食一天天涨价,需要不少粮食吧!”
    “是啊是啊,下次你们要做什么,直接说就行”
    “现在吴家不要杂工了,不然我免费去帮忙”
    “……”
    吴夕立刻从马车上跳了下来,上前将族老几人扶起。
    “大家不用客气,都是乡里乡亲的,县令大人很快就会协调好,村里的水车很快到位,我们要同舟共济,度过难关。
    谁想要红薯苗和高产水稻种子的,可以去里正那里登记。
    后面的红薯苗一样能生长,只是成熟的时间晚一些。
    今年我们家会养稻田鱼,想要鱼苗的也可以登记,苗可以先赊给大家,后续的管理就要耐心学习了……”
    吴夕也不介意带带附近的村子。
    只有大家都富有了,才不会有攀比,才能避免麻烦。
    能带着他们解决温饱,走上小康之路也不错。
    后面跟着的两人从马车上下来。
    里正看见气宇轩昂的两人,眼里闪过惊讶。
    这两人怎么看着有些熟悉呢,他们的眉眼与陆寒烟有五分相似,与吴夕也有几分相似。
    里正有点摸不着头脑。
    “丫头,他们是?”
    “李大哥,我们是夕雨的舅舅”
    陆寒风道。
    里正有点懵逼,点点头算是打招呼了。
    这是吴家亲戚吗?
    吴云阔两兄弟是双生兄弟,有许多相似地方,吴夕有几分像父亲。
    她三年前到梅花村,人们只知道她是吴家女儿,并不知道那个哑巴娘亲是她的生母,还是月池公主。
    所以谁也不知道吴夕是不是真正的吴云阔家的孩子。
    陆氏正在门口四处张望。
    “这孩子都去了两天呢,不是说今天回来吗?”
    吴云阔劝慰道。
    “你就不用担心了,有老三在呢。
    多给她备点干粮,现在我们已经会制作压缩饼干了,给锋儿他们也多备一些……”
    李婶子和李淑萍以及李建荣两人推着两车豆腐走了过来。
    “大妹子,今天做了四百斤豆腐,明月楼拉走了,这里还有八十斤,你说全部要,用得完吗?
    如果忙不赢,我们只做一道麻婆豆腐加馒头就好了。
    这么多人呢,全部做饭做菜,哪里坐得下!”
    李婶子说的也是事实,来吴家建房子的人越来越多。
    众人翘首以盼,期待着梅花村第一栋水泥房子的诞生。
    众多泥瓦匠纷纷慕名而来,不光有镇上的,还有县城的甚至其他县城的。
    他们自荐上来帮忙,没有要求报酬,欲一睹这历史性的时刻,同时也渴望借此机会学习先进的建筑技艺。
    他们心知,若要在未来建房,必将从吴家这里采购水泥。
    尽管农村的泥房在冬季能够保暖,夏季又能避暑,然而其脆弱的结构却难以抵挡风雨侵袭,寿命短暂。
    因此,人们对于水泥房子的出现充满了期待与憧憬。
    吴家的水泥房子将成为村里的标本。
    陆氏:“分批吃饭吧,炖个豆腐鱼汤,炒两个大菜就行”
    吴夕回到家第一时间就看到他们家里乌泱泱的一大群人。
    推车的,拉砖的,拉水泥的各司其职。
    两边都是机器搅拌泥浆,配比的人都是吴家自己人。
    其他人上墙上砖的,递砖打杂的,纷纷有序的就行着。
    吴云阔看到吴夕几人到来,直接将人领去了后山。
    “丫头,你和我过来”
    看见两人熟悉的面容,吴云阔眼里都是惊讶。
    他压下眼里的震惊,抱拳行礼。
    “抱歉,家里有点吵,我们去山脚吧,水井那里搭了个棚子,比较安静一些,请两位移步”
    两位舅舅看着吴家巨大的场地和上百个工人,眼里闪过惊讶。
    一个小小的梅花村,这些人的精神气和凝聚力是不可小觑的。
    他们一路走来,无论是修公路的,还是这里建房子的,田里干活的,精神面貌很好。
    而且他们还发现了,从村口一直到吴家一路都有狗子在巡逻,隔一段路就有两条。
    就连村口的梅花树下,老人们坐着吹牛,手上还编着箩筐,或者扫帚。
    连孩子们都没有在村里打闹疯玩,而是在河边捡鹅卵石。
    一堆堆圆润的鹅卵石被他们分类放在一起
    走过后院的场地,除了人们围着的作坊,还有一个百米宽,挖了一大半的池子,旁边堆着像小山一般的鹅卵石,一个一个大小不一,但都表面光滑,一看就是专门挑选出来的。
    “夕雨,你们这里准备做池塘吗?”
    吴夕点了点头,说道:“是的,我们正准备在后院建造一个池塘。
    这个池塘不仅仅是为了观赏,还能养鱼和莲藕,还将作为苗圃育苗”
    吴夕继续说道:“我们挑选了这些鹅卵石,可以将池塘隔开一角做淡水育苗,其他的还有虾苗,泥鳅,黄鳝……”
    “那你们打算如何处理剩下的鹅卵石呢?”三舅舅问道。
    吴夕笑着说:“我们会用它们来铺设池塘周围的小径,挖完就可以先下鱼苗,蟹苗,等到养的差不多时,就可以放到水田里面了”
    “今年我们的稻田鱼只是试验,不知道村里有多少人参与,舅舅们也可以参与啊”
    两人均摇头。
    “我们不会养鱼,不过,我们在北境有天然的牧场,你需要牛羊马可以找我们”
    吴夕:“我想要薅羊毛可以吗?”
    后山上的羊毛并不足以满足她的需求。
    尽管如此,吴夕仍期盼着今冬,边境戍卫将士们能够披上厚实的御寒之衣,而她封地上的居民也能免受寒冷的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