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9章 帝后听堂审,县令公正有效率。帝后总结经验,朝堂辩论
作者:江山不夜   带空间穿越,助王爷老公搞建设最新章节     
    皇上和皇后想要看看当地的治安和吏治如何?
    他们和贴身护卫皆身着一袭轻便舒适的常服,闲庭信步于熙熙攘攘的大街之上,亲身感受着民间的风土人情。
    令人倍感欣慰的是,他们注意到那些身着巡逻服饰的官差和衙役们充满了人情味。
    当官差和衙役与百姓们交流互动时,态度异常亲切友善,仿佛彼此是相识已久的老友一般。他们之间时常谈笑风生,相互问候致意。
    而百姓们也展现出高度的自觉性,严守社会秩序。尽管偶尔也会出现邻里间的摩擦,或是商家与顾客间的争执,但大家都不曾心怀恶念去行恶事或蓄意伤人。
    这要归功于那些巡逻的官差们时刻保持警觉,及时介入调解百姓间的小纷争,并有效预防恶性事件的发生。
    这些官差们处理问题的时候,言辞清晰明了、条理分明且有理有据,让人不禁对其心生敬意。
    他们会根据当地的法律和规定,用很随和的语言,为闹矛盾的百姓进行当场调停。
    如果彼此之间发生的矛盾比较大,或者是涉及到更严重的纠纷,甚至是刑事案件,那只能送到大堂,由当地的父母官问案。
    皇上和皇后随着人流还听了几次堂审。这里的百姓没有那么多时间凑热闹听审。但是,来县衙解决矛盾的百姓也不少。
    他们排着整齐有序的队伍,安静地等待官差发放号码牌。每个人都怀揣着期待与忐忑,等待着县太爷亲自主持调停自己的矛盾纠纷。
    在这里,法律至上,一切都将按照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来审理案件。
    县太爷坐在高高的审判台上,神情严肃而专注。他仔细倾听着每一个当事人的陈述,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根据法律条文,他迅速做出准确的裁决。
    整个审判过程公开透明,让所有在场的人都能耳闻目睹。
    其他等候的人们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法律知识,增强对法律的敬畏之心。
    皇上和皇后在旁听席上认真聆听了几个案件的处理过程,频频点头表示满意。
    他们对这位当地的父母官赞赏有加,认为他不仅敬业负责,而且审理案件的效率极高。
    显然,这位父母官对法律的理解深入透彻,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也了如指掌。在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的陈述后,如果双方都认可对方所言属实,那么父母官就会毫不犹豫地给出公正的判决。
    然而,这并不是故事的终点。为了真正化解矛盾,避免邻里关系破裂,县太爷还安排了专门的调解人员介入其中。
    这些调解人员经验丰富、善于沟通。他们秉持着“以和为贵”的原则,努力促使矛盾双方达成和解。
    他们深知,即使双方发生了矛盾,但是解决问题后,大家依然应该是和睦相处的好邻居。
    通过这种方式,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的生活才会更加幸福美满。
    当然,如果出现大的案件,那就需要由官差、衙役以及文吏们共同研判,仔细审查所有证据,并深入探讨相关法律规定,以确保做出公正准确的判断。之后,他们会根据讨论结果给出一个明确的评判意见。
    然而,如果双方对这个判罚仍存在矛盾,并不认同这样的结果,可以向封地的最高律法机构提出复议申请。
    这个最高法律机构汇聚了众多精通法律的官员,他们将再次审视案件细节,权衡各方利益,重新做出裁决。而这次的裁定便是最终裁定,具有不可撼动的权威性。
    若是还有一些胡搅蛮缠、无理取闹的刁民,不愿意接受这一裁决,那么官府的官差和衙役将会采取强硬手段,强制执行审判结果。
    他们会确保赔偿问题严格按照审判结果执行,绝不容忍任何形式的老赖行为。通过这种方式,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保障每个人的合法权益。
    因此,在萧云嫣和厉墨涵精心设计的管理框架下,各级官员都能够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尽心尽力地工作。
    当地几乎不会发生拖欠工钱或恃强凌弱等不良现象。一旦出现类似情况,也能够迅速得到妥善解决。
    在端靖亲王夫妻所管辖的封地里,遵纪守法、勤劳努力的百姓们,过着十分富裕的生活。
    不仅如此,人们能够在这里相对轻松地赚取钱财,同时享受到令人羡慕的各种福利待遇。
    这里的百姓彼此之间更像是一家人,相互扶持,共同追求美好的未来。
    这里百姓的文化水平和品性,都要高于其他地方太多太多。
    这也要归功于萧云嫣和厉墨涵在封地里执行的免费教育政策。只要想要学习的人都可以进公办学堂,免费学一些自己想要学到的知识。那些教授知识的先生们。根据学员的数量和教授的课时,从官府拿到补偿金。
    所以在北川北地的封地里,那些有技能和知识的人,并不会掖着藏着,而是主动的交给那些想要学习的人。。
    平民百姓也十分有安全感。反倒是那些做恶的人,会被严厉惩罚。而且,那些做错事的人如果没犯致命的大错,会给他一次改过的机会。
    若仍执迷不悟者,则在惩处之后直接逐出封地。其于封地上所享有的诸般优待亦悉数取消。
    如此惩诫,对任何人而言皆犹如自天堂坠入地狱,故无人愿铤而走险以身试法。
    皇帝与皇后一边审视着眼前的景象,一边派遣手下之人前去探听此处的情形。
    只见得皇帝面露惊讶之色,口中啧啧称赞不已。原来,这一切都是因为萧云嫣将现世之物引入封地后,成功构建出一套极具成效的执法、监察及管理的综合性治理方式与体系。
    正因如此,方能确保封地内百姓的生活得以在安宁和谐的氛围中井然有序地展开。
    皇帝转头看向皇后,感叹道:“萧云嫣果真不负朕望,将封地治理得如此井井有条。”
    皇后也点头赞同,表示应将此套方法推行至全国,造福更多百姓。于是,皇上下旨命人将此地治理模式记录下来。
    皇上把这些记录作为典范先送回朝堂,如果朝堂上的官员和太子商议之后觉得可行,就会向其他地区推广。
    一时之间北川朝廷上下掀起了一番辩论。朝堂的官员们有的持支持意见,有的持怀疑意见。
    因为,在端靖亲王夫妻的封底内,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都远远地高于别处。因此,封地内实行的一系列政策,都能够很好的贯彻下去。
    但是在其他地方不一定能实行得通。至少要做相应的调整。
    俗话说穷山恶水出刁民,实际上大多是因为那里的人很多不懂道理。你跟他说东,他就说西,没法说得通。所以才会被认为是刁民。
    而在端靖亲王府的封地里面,即使那些从其他州府迁徙过来的乞丐,都要经过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这两个关。
    皇帝决定派一位钦差大臣前往其他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这位钦差大臣需深入了解各地的实际况,与当地官员和百姓交流,收集反馈意见。
    根据考察结果,再对这套治理模式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以确保其在全国范围内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此外,皇帝还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加强教育普及,提高百姓的文化素养和道德观念。只有让百姓知法懂法,才能更好地遵守法律,从而减少社会矛盾的产生。
    同时,朝廷也将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改善经济状况,为推行新的治理模式创造有利条件。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新的治理模式在部分地区逐步推广开来。
    虽然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在皇帝的坚定推动和各地官员的积极配合下,取得了显着的成效。
    全国各地的社会秩序逐渐好转,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安定富足。
    皇帝和皇后此番游历真是收获颇丰。他们不想回宫,还想继续一路,边逛边玩边体察民情。发现问题马上将这些情况总结,然后传回朝堂。让朝堂上的官员们拿出更好的意见,然后再推行下去。
    帝后夫妻俩干劲十足。肖云燕和李默涵。知道他们是无法劝阻这两位老人家的。于是,十分支持他们二位老人家的这次长途旅游。
    所以,让侍卫们不用躲躲藏藏了。肖云燕。传信给皇帝和皇后。无论到何地。的旗下都有。段靖亲王府的产业。遇到任何问题和困难的时候,直接去那里寻求帮助。
    需要金钱和物资的支持,也可以直接从当地店铺里支取银子和物资,只要账目清晰。不必考虑数量的问题。
    萧云嫣和厉墨涵已经亲身体会过外出之后,有很多事情他们看到了就想管。所以物资和金钱是必备的。
    皇上和皇后不可能像他们俩用储物袋和空间运送物资,所以就地取材。在端靖亲王府各地商铺,药铺和钱庄,可以支取到他们需要的银钱和物资。
    萧云嫣相信,父皇和母后都是有大智慧的人,不会乱来。
    更何况,她的物资和金钱是无限供应的,根本就用不了。父皇和母后想要出去游玩,也想做一些对百姓有利的实事,那就大力支持。
    皇帝和皇后在厉墨涵夫妻的支持下,越加信心满满。想要将这趟出游的时间拉长一些,做的事情也更具体一些。
    他们不再走马观花,离开了北境六州府的封地之外,他们也要去其他几个皇子所在的封地亲眼考察一下。
    皇帝和皇后在途中发现一处地方盗匪猖獗,民不聊生。他们深入调查后得知,这背后竟是当地官员与盗匪勾结,鱼肉百姓。
    皇帝龙颜大怒,立即下令彻查此案,严惩贪官污吏。同时,他还派出军队围剿盗匪,解救被困百姓。
    在皇帝的果断行动下,盗匪被肃清,贪官被绳之以法,百姓们欢呼雀跃,对皇帝感恩戴德。
    此事传到京城,朝野震动。皇帝趁机整顿吏治,推行严刑峻法,一时间风气为之一振。所在的封地看一看。
    到达大皇子所在封地的时候,那里的经济情况明显令人感觉到与北境封地的巨大差距。
    这里的普通百姓面容枯槁,在逛街的时候买东西总是挑挑拣拣又不舍得买,看那穿着就是手头十分拮据的样子。
    甚至与北川国其他地方相比,大皇子的封地内经济情况要差得很多。
    皇帝和皇后为了避免先入为主的作物印象。他们在街上四处闲逛。也想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百姓们生活的水平和状况。
    首先他们看到路边的馄饨摊上坐着两个年轻人,穿着细棉布的衣服,没有打补丁。一看就是家境相对来说比较好的。
    恰好这两个年轻人一边吃馄饨,一边小声的议论。有的时候面部还出现十分气愤的表情。
    在众多浑浑噩噩的百姓当中,这两个坐在馄饨摊上的年轻人倒是显得与众不同。
    皇上和皇后让安慰去偷偷的听一听,两个年轻人在说什么?
    护卫也去馄饨摊上要了一碗馄饨,就坐在两个年轻人的背后。
    虽然两个年轻人说话的声音非常低。但是大内护卫的听力可是超出常人的,将二人的对话都记在了心里。
    等两个年轻人吃完了馄饨,付了银钱之后。他们也起身走了。护卫回到皇帝和皇后的身边,将他听到的事情告诉了二人。
    皇后虽然气愤不已,但她毕竟不是大王子的亲生母亲,因此并未表现出过度的愤怒。
    然而,皇上却气得脸色涨红,怒发冲冠,恨不得立刻飞奔过去,狠狠地训斥大王子一顿。
    作为已经封王的人,竟然做出如此卑鄙龌龊、偷鸡摸狗之事,实在让他深感失望至极。
    在此之前,这三位皇子都曾卷入叛乱事件之中,不过皇帝对此表示理解。哪个皇子不想登上皇位呢?当然,除了他珍爱无比的太子厉墨涵除外。
    然而,由于厉墨涵一直表态不喜欢继承皇位,所以皇帝几天前开始产生其他念头。恰好借此良机,他决定亲自前往每个皇子的封地进行实地考察。
    对于每一个拥有皇家血脉之人而言,只要他们具备卓越那的治国理政才能,并怀有一颗忠诚为国、心系百姓的心,那么他们便有资格平等地竞争个至高无上的皇位。
    可是来到大皇子的封地之后。他原本高涨的情绪就被打消了一部分,现在听到刚刚护卫在他耳边说的话,他甚感无望。
    不过当皇帝的都是多余之人,所以他也认为,也许那两人就是故意安排给他看的。而护卫听到的,也都是那两个人故意说给他听的。
    所以皇帝将心中的怒气压一压之后,打算亲自走访这个封地,看看是否如那两个年轻人所言的样子?
    皇上和皇后首先是发现那里存在的问题。然然后在服私访的过程中,暗中调查大皇子封地的情况。
    他们走进村庄,与村民交谈,发现百姓生活困苦,而官员却贪污腐败。
    皇帝决心整治,搜集证据后,将涉事官员严惩,并任命清廉能干的官员接管。
    随后,皇帝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发展农业,减轻赋税,兴修水利。渐渐地,封地经济复苏,百姓安居乐业。
    皇帝和皇后看到成果,满意离去。
    皇帝和皇后继续踏上旅途,他们希望能够将这种视察封地的方式坚持下去,以便更好地了解国家的现状。
    每到一个新的封地,他们都会深入民众,观察民生,与当地的官员交流,了解政务。
    在接下来的行程中,皇帝和皇后发现一些地方的教育资源匮乏,孩子们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于是,他们决定在这些地方设立学堂,聘请优秀的先生,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读书识字。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举措逐渐见效,各个封地的状况得到了改善,国家也变得越来越繁荣昌盛。
    而皇帝和皇后的仁政也赢得了百姓们的爱戴,成为了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