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0章 余波回荡(6K章)
作者:十月廿二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最新章节     
    京城航空航天大学的一间小礼堂内,正聚集着一大群观看阅兵式的学生。
    这个年头又不存在网络直播,宿舍里也没有电视信号,如果想要看直播,就只有在学校里几个特定的地方。
    二十出头的年纪,本就是最有朝气、对国家大事最为关注的阶段,而京航的特殊性质,更是加大了这部分人的比例。
    因此,甚至在阅兵式还没开始的时候,这里就已经挤得人满为患。
    以至于后来的人只能坐在地上。
    最后还是唐林天亲自出面,要求各宿舍楼把装有电视的活动室开放,才止住了汹涌而来的人潮。
    而这次阅兵直播的内容,也并未辜负他们特地起的这个大早――
    对于还没有进入航空工业系统工作、接触不到太多涉密消息的学生来说,除了中间有一个编队的歼7e实在乏善可陈之外,其它型号,都还是比较惊喜的。
    只不过,礼堂毕竟是公共区域,实在不适合大声喧哗,而且也没有人想要错过解说员的任何一句话。
    所以,一开始,大家还是能够压抑住自己的情绪。
    只是时不时传出一些窃窃私语的声音。
    “我说,周哥。”
    李岩看着电视里飞过去的双三角翼歼7,歪过身子,小声对坐在旁边的周书万问道:
    “我记得南哥……不对……常教授当年跟咱们一起上学那会,不是在课上设计出来过一种下颌进气的歼7改进型么,怎么没装备啊?”
    二人都是常浩南在读本科时候的同学,只不过如今后者已经博士毕业成为教授,而他们还在读研三,正在准备硕士毕业论文。
    周书万眉头微皱,看了旁边的李岩一眼:
    “你爸是空军,这事你问我?”
    话虽如此,但他还是继续回答道:
    “再说了,我记得常教授当时就说过,那种型号还是比较落后,所以我们会装备更好的。”
    “好像确实这么说过,但我以为他只是在装逼?”
    李岩挠了挠头。
    他父亲确实曾经是空军,但两年前已经转业了。
    “……”
    周书万沉默片刻:
    “其实……我当时也是这么觉得的。”
    然后话锋一转:
    “但考虑到人家如今真的成了我们的教授,所以我现在回想起来……他可能当时就已经全都计划好了,你看刚才飞过去那么多歼8c,明显已经大批量装备部队了。”
    二人的闲聊显然打扰到了周围,很快,前面就有一个人愤怒地回过头,示意他们噤声。
    “苏27来了,快看!”
    礼堂内再次恢复了原本的寂静,只剩下两名解说员富有韵律的声音。
    哪怕是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亲眼见过苏27的也是极少数。
    96年倒是在新闻上见过不少,但那时候的信号质量更差,而且都是被剪成稀碎的零散画面,肯定不能跟阅兵的时候相比。
    除此之外,就是军事杂志上面那几张固定的图片。
    因此,所有人都恨不得屏住呼吸,不愿意错过任何一个镜头。
    毕竟,他们可没条件把画面给录下来慢慢看,也没有打几个字就能找出图片的搜索引擎。
    一旦错过去,那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看到了。
    但周书万却是个例外。
    他的导师是国内著名航空安全器材专家,在十一号工程中,参与了对k36d弹射座椅的技术吸收工作。
    当然,他作为一个小硕,是不可能有机会直接参与的。
    但至少,照片和资料他还是看过不少。
    所以,在一众观众之中,只有周书万显得非常泰然自若。
    甚至还特地拧开保温杯喝了口水,并在心里对少见多怪的同学们进行了一番指指点点。
    但还没等他把杯子从脸前面拿开,就听到刚刚回头谴责他们的那个人发出一声咆哮。
    “我艹?”
    他刚想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谴责回去,但紧接着,礼堂里面就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声音。
    内容也基本都差不多――
    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惊呼。
    周书万放下杯子,把视线重新聚焦到电视屏幕上。
    然后,瞳孔猛地一缩。
    好在,讲台上面的老师很快反应过来,赶紧抬起手迅速下压:
    “安静,安静!听电视里怎么说!”
    从第一声惊叹响起到这功夫,说起来很长,但总共也就过去了几秒钟。
    因此,他们很幸运地并未错过解说员的声音。
    “接下来接受检阅的,是国产第三代战斗机编队……”
    在那一瞬间,周书万的脑子是空白的。
    他并没有像别人那样吼出来。
    但也不知道自己的心情是什么。
    平静?
    绝不是。
    虽然表面上仍然是那副淡然的样子,但如擂鼓一般的心跳和急促的呼吸却出卖了他的内心。
    惊喜?
    好像是。
    但又不完全是。
    他早就听说过有一个自行研发三代机的十号工程,也知道原型机在两年前就已经首飞。
    如今见到真身公开亮相,喜悦固然有之,却又不像是此刻情绪的主基调。
    非要形容的话,只能是……
    一言难尽,五味杂陈。
    作为70后出生的一代人,周书万一直以来,心态都是矛盾的。
    他知道华夏的武器装备普遍落后世界主流一代以上。
    知道华夏的装甲部队甚至比在沙漠风暴行动中被乱杀的猴版t72还差一截。
    知道到1996年的时候,还没有几架能发射中距弹的战斗机。
    知道现代级驱逐舰并不是什么“航母杀手”。
    这些,都是像黄志强那样的人经常挂在嘴边用来嘲讽的内容。
    但,也都是真的。
    然而,他也知道,我们的军队向来擅长在敌强我弱,敌多我少的情况下战斗。
    也知道,从赤水河到到三所里,我们最擅长的事情,就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他没有任何理由怀疑,在新的时代,人民军队仍然能继续创造奇迹。
    这到底是绝望还是希望,连周书万自己,一直以来都说不清楚。
    因此,他几乎从来不会跟那些人辩驳,甚至从来不会细想这个问题。
    因为他害怕。
    害怕自己会被说服。
    直到张漫出国之后,他才逐渐开始思考,以及跟一些同好讨论。
    关于如何在绝望中找到希望。
    其实说难听点,就是yy。
    但总归是稍微靠点谱的yy。
    所以,结论不外乎是――
    如同过去无数次一样,用巨大的牺牲换来一场惨胜。
    当然,关于取胜的具体办法,可能有很多种设想。
    但从来没有人想过,可以依靠技术和装备,哪怕是跟对手同一代的技术和装备。
    忽然间,周书万好像回到了三年以前,他刚刚和常浩南组队做课程作业的时候。
    在最终确定了那个看似疯狂的计划之后,几人曾经出去吃了一顿烤鸭。
    那天晚上,他们聊起了战斗机,聊起了空军。
    照例,聊起了歼8ii的每一个细微改进,聊起了马上就要首飞的量产型f22。
    当时,常浩南曾经跟他说过一句话:
    “放心吧,会有的,都会有的。”
    当时,他只当是对方随口一说。
    但现在回看,或许并非如此。
    歼10确实比f16出现得晚了20年。
    但终归,赶在f22服役之前出现了。
    没有被拉开代差。
    真的都有了……
    当周书万回过神来的时候,电视画面中只剩下隆隆飞离长安街的最后一个直升机编队。
    阅兵式已经结束了。
    但阅兵式造成的影响却远没有结束。
    礼堂里面,一众学生刚刚还强压着的情绪总算爆发出来。
    “刚才……刚才那是歼10吧?”
    相当一部分人,都是听说过这个型号存在的。
    甚至有人在网上看到过试飞时候流传出来的照片。
    但那毕竟不是公开消息。
    谁敢保证是真的?
    或者说,谁敢相信是真的?
    要知道,六年前,歼7e才装备部队。
    两年前,歼8c才装备部队。
    但这一次……
    阅兵式上的公开亮相,还有解说员的直接证实……
    “那还能有假?”
    礼堂另一边很快有人站起来大声回答道:
    “刚才电视里已经说了,我国自行研发生产,除了歼10还能有什么?”
    “而且我看,还是挂着导弹的,是不是说明已经装备部队了?”
    又有其他人猜测道。
    “都上阅兵了,应该得服役了吧?”
    “但我听说,歼10好像是前年才首飞的,两年就服役……这不合常理吧?”
    在座的到底都是学航空的,真到了这个时候,脑子还是比较冷静。
    “那……至少也快了,否则谁敢把一种不靠谱的飞机弄到阅兵式上去?”
    “确实……”
    “有道理。”
    显然这个说法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认同。
    但是,讨论却并不会因此而停息……
    型号确定了,接下来还有性能。
    “我觉得,既然国家已经决定把这个型号公开了,估计电视上很快就会有更详细的报道。”
    这个年头,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军事和武器装备日益增长的兴趣,央视已经开播了如《军事天地》等一系列节目,收视率相当不错。
    但很快,有人把目光投向了讲台上的老师:
    “老师,给我们分析一下吧?”
    随着这一嗓子嚎出来,礼堂里面安静了一瞬间。
    所有人顿时反应过来――
    在航空航天大学聊飞机,这不是有现成的专家么?
    “对啊,老师,讲讲吧?”
    台上负责放电视的是个刚入职没两年的年轻讲师,这功夫人都麻了。
    礼堂里面虽然多数是本科生,但也有不少硕士和老博,他的岁数都未必比某些延毕了的博士更大,哪见过这种阵势。
    再者说,他啥也不知道啊。
    哪有人能看一眼外形――甚至还是在电视上看一眼,就能推测出性能的?
    好在这个时候,礼堂的门突然被推开:
    “阅兵式上的飞机刚才从咱们学校附近飞过去,有人拍到照片了!”
    整个房间,瞬间炸了锅。
    感觉局面有点控制不住的老师赶紧找了个机会,掏出刚买不久的手机,给唐林天打了个电话,让校长想办法控制一下学生们被点燃起来的激情……
    ……
    实际上,这次阅兵所造成的震动,远远不止是在国内。
    受制于转播技术的限制,华夏以外国家和地区所收到的“直播”信号,都有不小的延迟。
    甚至大多数国家根本就不会专门去直播。
    毕竟,即便是在如今这条时间线上,1999年的华夏,对于绝大多数外国人来说,仍然不算是一个关注度和话题度很高的国家。
    但是对于身在海外的华人华侨,这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
    英国,伯明翰。
    张漫和合租室友一起,坐在一间国人开设的酒吧里面,和本地不多的几个华夏人一起,看着央视国际频道转播的画面。
    相比于国内的欢欣鼓舞举国欢庆,在这里,即便是在这间全是华夏人的酒吧里,气氛也要平淡得多。
    多数人之所以聚在这里,更多的只是一种对故乡的怀念,或者说,一众仪式感而已。
    只有张漫,看得非常出神。
    甚至握着酒杯的手都因为过于用力而微微发白。
    两年前,她从京航毕业,来到伯明翰读博。
    那时候,无论是张漫自己,还是她的家里人,自然都是没想过要让她回去的。
    但是,读博士这两年多下来,她的想法却开始出现松动――
    作为一个聪明人,她很快发现,自己一个华夏人,根本不可能在这里接触到任何核心项目,虽然毕业无忧,但恐怕很难在英国找到真正对口的工作。
    绝大多数“前辈”留在这里的办法都是直接嫁个外国人。
    但张漫在国内就是个白富美,要是图这个,那还出国干什么,直接在国内找个金龟婿就完事了。
    而且,还有歧视。
    甚至未必是有意的。
    但无意的异样眼光,有时候反而更让人难以接受。
    “呼……”
    张漫看着电视上的画面,把杯子里的酒一饮而尽。
    她仍然对于军事不感兴趣,目前研究的也是个相当边缘、跟航空根本没什么直接关系的方向,因此对于阅兵式上出现的装备并没什么了解。
    更让她怀念的,反而是紧随其后、在国内没什么人关注的群众庆祝活动。
    自从出国之后,已经很久没经历过那样的热闹场面了。
    “或许……等毕业之后回去也不错?”
    她这样想到。
    而相比于只是在胡思乱想的张漫,还有人关注着更加专业的地方。
    尽管普通民众不会关注,但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却不可能放过这个机会。
    尤其是已经在和华夏进行合作的欧洲人。
    无论是因为利益被绑定在了对华合作上面,还是单纯出自对于华夏科研水平的理性分析。
    总之,至少已经有一部分人,开始试图重新以理性的目光看待这个他们熟悉又陌生的国家。
    在阅兵式结束的大约一小时后。
    查尔斯艾德斯坦纳大步进入了达索公司第二代掌门人塞尔日达索的办公室。
    手里还拿着一份刚刚打印出来的文件。
    “达索先生,我觉得您应该看一下……”
    艾德斯坦纳话才说到一半,就发现不远处的电视机里面,竟然正播放着自己想让对方看的内容――华夏的国庆节庆祝活动。
    “怎么了,查理?”
    达索转过头,有些好奇地看向自己的老伙计。
    “既然你正在看,那就好说了。”
    后者指了指电视屏幕。
    “你是说这些表演么?”
    达索的视线投回电视机:
    “刚开始很无聊,都是些……你知道的……毫无新意的吹捧,但后面的部分很精彩,尤其是舞蹈,很有创意。”
    艾德斯坦纳无奈地摆了摆手:
    “当然不是……我是说前面的阅兵式。”
    他说着把手中的文件夹放在办公桌上:
    “华夏人展出了两种新式战斗机。”
    达索低头看了一眼,但没有翻开:
    “我看到了,一种是他们引进俄国人技术生产的苏27,另一种是有些类似……呃……至少大小有些类似f16的轻型战斗机,当然,应该比幻影2000更大一些。”
    说起这件事,他还是比较烦躁的。
    本来,他父亲,也就是马塞尔达索已经主持研发了重型的幻影4000战斗机,但法国空军却对此不感兴趣。
    然而在项目中止之后,国防部竟然又提出要启动一种海空军通用的、9吨级战斗机的研发计划。
    也就是后来的阵风战斗机。
    本来,研发进程也还算顺利,量产型阵风c计划在2001年开始服役。
    但就在这临门一脚的时候,负责提供动力的斯奈克玛集团却突然掉了链子。
    因为通用电气突然决定撤回在m88研发过程中提供的技术支援,导致约15%的零部件无法按时供货。
    整个计划目前几乎陷入停滞。
    而反观隔壁,当年他们退出了的ef2000却一路迅猛高歌,眼瞅着就要后来居上了。
    要是再这么下去,就要输完美国输俄国,输完俄国输英国,再输华夏,最后没得输了。
    通用电气的这一波釜底抽薪,根本不是在打法国空军的屁股,而是在打他达索公司的脸呐。
    但烦归烦,也确实没什么办法。
    好话赖话都已经说了,对方突出一个油盐不进,他总不能拉下脸去买英国人的ej200吧?
    那还配当个法国人嘛?
    只能干等着看斯奈克玛什么时候能单独解决问题了。
    不过,艾德斯坦纳却主动把文件翻开。
    里面是一张彩印出来的图片。
    是一个三机编队。
    从后面拍的。
    当然,明显经过裁剪和放大。
    “我指的不是飞机本身。”
    他扯过一张凳子,自顾自地做下来,对达索说道:
    “我们在前方的记者拍到了一个角度不错的照片。”
    艾德斯坦纳说着伸出两根手指,在其中两架飞机的发动机上轻轻点了点。
    “根据我们的分析,前面这架飞机,应该是华夏使用俄制部件组装的基础型苏27,而后面这架,当然还有被截掉的另外一架,则是华夏人自行生产的。当然,或许电子设备也经历过一些改进,不过这不重要。”
    “可以看出,这两架飞机的发动机,是完全不同的。”
    塞尔日达索在飞机设计领域的专业技能或许比不上自己的父亲,但能维持住达索集团这样一个庞大的家业,也绝非完全不懂技术的小白。
    事实上,他本人毕业于法国高等航空航天学院,而且参与了从超神秘到幻影4000在内的飞机设计。
    因此,在艾德斯坦纳指出那两个地方的时候,就已经看出来了一些端倪。
    达索拿起遥控器,把电视关掉:
    “外面这个型号,用的是引射式喷口。”
    这个时候,他已经朦朦胧胧地理解艾德斯坦纳言语中的重点。
    全世界几乎只有斯奈克玛集团热衷于在战斗机发动机上使用引射式喷口,以损失一些低空性能为代价降低发动机重量。
    但似乎又有些牵强。
    毕竟只是个喷口设计而已。
    一样又能说明什么?
    “没错。”
    艾德斯坦纳回答道:
    “其实我也很难解释自己怎么会有这种想法,但无论如何,我刚刚联系了斯奈克玛集团,询问他们是否有关于华夏第三代涡扇发动机任何相关的资料。”
    “而那边给我的回答是,华夏人在大约10年前,以cfm56作为核心机,启动了一个对标f110发动机的第三代涡扇发动机项目,最初他们甚至试图从斯奈克玛寻求一些技术帮助,但很快,由于我们和华夏之间的关系转冷,就没有了后续的消息。”
    “所以你认为……”
    达索微微皱眉:
    “华夏人用了十年时间,就把一台大推力涡扇发动机装到了量产型飞机上面?”
    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出口,但那个表情显然是不太相信――
    cfm56说起来还是美法联合研制,就这样,斯奈克玛在其基础上研发一种中推都已经花费了差不多20年时间,最后还有不少零部件需要依赖美国才能生产。
    反观华夏人拿到的cfm56资料都是不知道几手的,从零开始10年时间鼓捣出一种对标f110的大推?
    玩呢?
    “不是我认为……”
    艾德斯坦纳摇摇头:
    “我也觉得这不太现实,但这四台发动机显然不同于目前世界上的任何已知型号。”
    “如果是俄制,那完全没有专门更换一种尾喷口的任何必要,而且根据萨基姆公司那边的消息,俄国最近几年对华夏出口的发动机,几乎全都是大涵道比型号,比如ps90a和d436t。”
    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达索无言以对。
    “所以……你的意思是,或许华夏人手里有把cfm56量产出来的关键技术?”
    “至少有这个可能性。”
    艾德斯坦纳回答道。
    实际上,他的整个分析过程堪称驴唇不对马嘴。
    但因为错误实在太多,最后相互抵消,反而得到了非常接近正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