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有共同话题的同窗好友
作者:叶安歌   炮灰女配穿书忙,一言不合就发狂最新章节     
    提起宋苗苗这个人,崔玉炜还有些心有余悸。
    他见施丽蝶感兴趣,便将自己听到的传闻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自从施丽蝶离开落云镇之后,关于酿酒和卖酒的生意,全部委托给崔玉杰接手。
    崔玉杰是个有魄力的人,为了扩大商业版图,便跟之前的酒商孙贤达成了合作,让对方往更南边售卖,打开销路。
    孙贤觉得这件事有利可图,两人一拍即合,便往南边去了。
    而宋苗苗一家,当时因为刺杀祁景泽,被定了个“谋害朝廷命官”的罪名,发配到了月牙村原籍,而月牙村正是在南方。
    孙贤偶尔路过月牙村,看到了宋苗苗一家四口的惨状。
    四个人互相埋怨——
    埋怨宋父宋母不该冲动行事,刺杀祁景泽;埋怨家里不该听从宋苗苗的意见,折腾到这一步;埋怨宋禾没出息,不能帮着他们在南方立足……
    昔日,因为宋苗苗的女主光环和锦鲤好运,团结一心的四个人,如今分崩离析。
    随着时间的流逝,四个人之间的怨恨越来越深,再加上月牙村当地贫瘠,四周还有南蛮和土匪侵扰,他们快要活不下去了。
    到最后,宋苗苗不知道哪里弄来了毒药,放在水里,一家四口齐齐去了西天。
    这些是酒商孙贤带回来的消息。
    毕竟宋苗苗这事儿,当初在落云镇闹的很大,于是孙贤便也当个乐子,讲给了崔玉杰听,后来这消息辗转到了崔玉炜这里,如今他又告诉了施丽蝶。
    听完整个过程,施丽蝶笑了笑,只说了四个字:
    “咎由自取。”
    崔玉炜见要说的事情都说完了,便提出告辞,毕竟他来县主府也有好一会儿了,他得趁着天黑之前,在京城找到住处。
    施丽蝶一听这话,问道:
    “崔二公子没有提前安排好住处吗?”
    “还没来得及。”崔玉炜说道,“我离开落云镇之前,我兄长倒是托人在京城帮忙找个适合的房子,只是没能找到,因为马上就是春闱,全国各地有条件的学子都来了京城,合适的房子都住满了。”
    就连有些客栈都没了空房,那些从外地赶来的学生,在京城的客栈定了长期的包房,只等科举考试结束才会离开。
    施丽蝶想了想,说道:
    “作为老朋友,我本该招待你,但如今县主府只我一个年轻女眷,你如果住在这里,难免会落人口实,对你对我都不好。”
    “这样吧,我在京城开了个酒馆,酒馆宅子很大,有好几层,还分前厅和后院,目前里面只住了柳家的一家三口。”
    “柳叔两口子是我聘请的帮佣,在我酒馆做事,他们的儿子柳路平,正好也是马上要参加科举的学子。”
    “如果你不介意的话,不如去那里安顿,每日三餐柳婶子会做好,不需要你操心,而且闲暇时你还能跟柳路平交流学识,不知你意下如何?”
    崔玉炜哪里有不答应的?
    他初到京城,人生地不熟,让他临时去找住处,别说找不到合适的,就算真有空房子,说不定也位置偏僻,与旁人来往都不方便。
    如今施丽蝶给他推荐的地方,地段好,还有人管饭,甚至还有个学子能一起学习进步,都这么好的条件了,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崔玉炜也不是什么迂腐的人,没有清高到不愿意“寄人篱下”什么的。
    目前所有的事情,都要为科举让路。
    于是,他答应了下来。
    施丽蝶带着闻檀,亲自送崔玉炜到了酒馆,跟柳家三口讲明了情况,表示崔玉炜会在这里借住到科举结束,请他们多担待。
    柳老头当即开口道:
    “东家这是哪里话,这宅子原本就是卖给东家的,东家想给谁住,那是东家的权利,我们一家三口承蒙东家心善,能住在这里已经很感激了,又怎么会不愿意接纳崔公子?”
    “正好,二楼还有空房间,就在平儿隔壁,我让他娘去打扫一下,顺便整理个书房出来,以后崔公子就尽管住在这里。”
    崔玉炜拱手对柳家老口子道谢:
    “多谢柳叔、柳婶,多谢柳兄,我不会白住,一日三餐的伙食和房费,我会按照京城的物价付给你们的。”
    “诶,崔公子和平儿都是即将科考的读书人,若是都中了,也算是同窗之谊,几顿饭我们家还是不缺的。”柳叔推辞着。
    双方都是讲道理且心眼儿好的人,借住一事并没有什么问题。
    很快,崔玉炜就在这里安顿下来了。
    施丽蝶回到县主府,继续忙自己的事情,除了定时去酒馆酿酒之外,便是完成优雅任务,以及给皇后娘娘种菜。
    时间一天天过去,正月过完了。
    京城的雪慢慢融化,褪去了一袭银装,露出原本的红墙黛瓦。
    如她所料,崔玉炜和柳路平果然成了好朋友,因为他们之间有很多共同语言——
    首先,两人都是从小地方来京城科考的。
    柳路平来自偏远的建州,崔玉炜来自落云镇,虽然柳路平几年前就来了,可书院里的校园霸凌、孤立陷害,让他对京城的同龄人没有任何认同感。
    反而是崔玉炜这个刚见面不久的人,让他感受到了正常的同龄同学是什么样子。
    第二,两人家里都是做生意的,读书都是为了改换门庭。
    崔家在落云镇做酒楼生意,柳家在京城做酒馆生意,多多少少有点相同之处。
    第三,两人都称得上是“好人”,在这个时代有着差不多相同的三观,比较能聊得来,某些方面颇为投契。
    因此,他们两个每天埋头苦读,时常交流学问,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当皇后娘娘的肚子微微突起,略有些显怀的时候,大胤朝三年一度的科举考试,在一个难得的晴朗日子里,终于开始了。
    崔玉炜和柳路平收拾好所有的行囊,带上常用的笔墨,连同干粮、铺盖等一系列东西,走到了科举考试的贡院门口,排起了长队。
    大胤朝的科举考试为期七天。
    这七天之内,学子只能待在贡院安排的考试房间里面,可以带书童帮忙打理日常起居,但不允许离开考试房间半步。
    因此,考生在进入贡院的时候,所有的行李都会被仔仔细细搜查一遍,谨防夹带。
    不管是考生也好,书童也好,都要在单独的房间里,脱光了衣服,检查身体上有没有什么特殊的记号,免得作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