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揭竿而起
作者:花栗鼠哟   嫡女娇美,成亲后夫君他造反了最新章节     
    时光过隙,转眼间三年期限已至。
    穆铮毫不犹豫地换了王旗,揭竿而起!斗大的穆字旗高悬入云,震慑乾坤。
    等消息传回上京已是一个月之后的事了。
    这三年内,穆铮厉兵秣马,外抗强敌,东边的匈奴,南边的月氏,西边的乌孙以及北面的沙蒙都递交了降书,其他小国也紧跟着臣服,签订盟约,二十年内不得兵犯北境,实则他们也没有能力再次出兵。
    经过几次大战,匈奴等小国的精锐全部被穆铮斩杀殆尽。
    只剩下些老弱妇孺,没个几十年休养生息是缓不过来的。
    不要觉得穆铮心狠,周边小国侵扰北境多年,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 原先由于内乱不断,没有时间料理。
    如今有了机会了,穆铮自然不会放过他们,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南征北战,才得了这个和平的局面。
    从此,北境百姓再不用担心外敌入侵,可以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安稳。
    穆铮忙着军营的事,芸阳在边城也没有闲着。
    绣坊的第一批学徒已经出师,女人凭借手艺也可以养活自己,甚至挣得更多,越来越多的百姓将女儿送入绣坊,哪怕只是为了银子,但姑娘们的日子确实好过了许多。
    同时,她们制作的布匹成衣通过秦家的车队送往各地,畅销无比,赚了不少的银子。
    芸阳拿着这些银子开设学堂,凡年满七岁的孩童,均可免费入学,无论男女。
    总有人认为女孩子上学无用,芸阳却不敢苟同,她出身世家,从小就得名师教导,自家姐妹也是如此,上京官宦世家的女儿,哪个不是饱读诗书,即使不为科考,长些见识也是好的。
    百姓多愿送男童入学,而女童则留在家中照料洒扫。
    所以芸阳特意下令,家中适龄女童不入学者,男童也不得入学堂。
    此令一出,有这种想法的人家再不情愿也只能将女童一并送入学堂。
    原因很简单,他们不想自家孩子落于人后,从前没有机会,而且大家都没有上过学堂,去不去的也不重要。
    可……眼睁睁地看着别家孩子入学,万一将来科考中举,那可就是青天大老爷,而他们还在土地刨食……
    士农工商,要实现阶级跨越,读书是最好的出路,有了机会,百姓哪里会放过……
    反正不要银子,女童愿去便去吧。
    至于那些没有儿子,或者没有适龄男童的人家,女孩子只能去绣坊当学徒。
    但总比之前动辄被打骂好了许多。
    秦骄阳还从南方送来了几十位大儒教导孩童启蒙,都是德高望重的贤者,一时间北境风气焕然一新。
    *
    如今的北境兵强马壮,物产丰厚,又远在千里之外,朝廷那边早已有了芥蒂。
    且不说皇帝,就萱阳这个太后,这些年不知写了书信,话里话外都是指责两人过于张扬枉顾律法。
    又斥责穆铮不该擅自与邻国开战,徒添事端,劳民伤财。
    一开始芸阳还有些难过,想不明白长姐怎么变成了这样。
    穆铮抵御外敌有错吗?要不是穆铮坐镇,北境如今还处于战火纷飞之乱。
    他以一己之力同抗四国,大小战争无数,从无败败绩,被奉为战神,朝廷不支持就算了,竟还下令斥责。
    不就是害怕他的势力威胁到皇帝吗,更怕他的声望与日俱增,将来不好管控。
    芸阳只替穆铮委屈,穆铮也好,她也罢,所做所为都是为了北境百姓,即便北境今非昔比,可也远远不如大渊其余城镇,更不用说上京城了,难道北境就只能是不毛之地吗?北境百姓就必须一辈子生活在水热火热之中吗?凭什么!
    都是大渊百姓,为何不能一视同仁。
    她忍不住抱怨道:“无论是先帝还是萧宴,他们登基之时你可没少出力,还有长姐,要不是我们及时赶回京城,别说皇位,就连她自己性命能否保住都未可知……”
    “可你看她如何做的?眼看着萧宴的皇位是坐稳了,转头又盯上了你的兵权,还想将祈安带回上京为质,母子分离的痛苦她不是不清楚,为何又想让我再经历一遍?”
    芸阳越说越气,更多的失望……
    她们姐妹多年,一向是最要好的,长姐从小就护着自己,当时父亲要把芸阳嫁给一个浪荡子,是长姐不顾安危地回府阻止,甚至搬出毓王妃的身份施压,差点跟父亲决裂,这些芸阳都记得。
    所以后来她在长姐跟父亲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萱阳,跟她一起算计秦相,又说阿娘动用了静安王府的人脉。
    镇北三十万大军更是秘密来到边境,随时可以进京驰援。
    他们做了多重打算,就算秦相没有突然去世,也有把握将萧宴送上皇位。
    芸阳自问从未对不起长姐。
    哪怕是穆铮决心造反,她也为萱阳母子求了一个最好的结果。
    “穆铮,我好难过……”芸阳斜倚在穆铮怀中,蔫哒哒地说道。
    回应她的是穆铮更有力的拥抱。
    穆铮很了解她,此刻多说无益,她最需要的是有人在身后支持她。
    而穆铮,永远都会站在她这一方。
    芸阳当然没有将祈安送到上京,也没有回信,萱阳后面送来密信,她直接让染夏烧掉,一眼都没有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