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8章 还是太弱了啊!
作者:动物园巨星   让你当江湖大佬,你成了军阀?最新章节     
    哪怕是奉军与其他各路大佬厮杀时,取胜更多地就是依靠人海战术和炮火连天的战术。
    几乎看不到任何技巧性可言,在专业人士看了直摇头。
    甚至利用先进装备也利用不好,比如早期在奉军围攻涿州城战役时,相继使用了重炮、法制坦克、飞机和毒气弹。
    然而无一例外,全都没奏效,奉军无法进行有效的步炮、步坦协同。
    而是轮番攻击,然后跟回合制似的,往往被逐次击退,毒气弹的使用更是差点反噬了自己。
    即便后面成立了讲武堂,旧军校的教学水平依旧很难称得上优秀,和士官学校,以及后面黄埔出身的没法比。
    而且加之被渗透的严重,以至于后面他们和东洋人对抗,那些战术战法,被东洋人完全掌握,可以说是小孩子和大人的区别。
    其次就是信念不够!
    36年,在陕北时期,奉系旧部曾与我军进行过多次军事体育比赛,结果均是被当时吃不饱饭的我军大获全胜。
    只是到了抗战中后期,从奉系出来的几支军队才打出了亮眼表现,或许那时候已经不再是地域划分了,均只有一个目标,抗日。
    但这无法掩盖这年代的奉军战斗力低下。
    简单来说,抛开装备不说,顺风仗他们打不会,逆风局他们几乎不可能翻盘。
    而且装备优势,奉军目前还有,但同样有弊端,那就是装备混乱,各式各样的型号一大堆,堪称万国造。
    有时候子弹型号无法与枪械匹配就会出现很大问题,其次对后勤的压力极大。
    装备混乱,无异于给后勤增加了极大的负担。
    不过嘛,这事儿,现在属于国内普遍情况,各个部队其实也大差不差。
    也就国府那边,在这几年开始逐渐改革,对精锐王牌部队集体换装德式装备,算是理念上逐渐走上正轨。
    说回正题,巷战的确是对防守方极具优势的战阵。
    可是在抗战时期,东洋人作为攻方,依旧能打出一比三的战损比。
    虽然后期国府一边打出了几次二比一,甚至一比一的战损比。
    可见当时的东洋人的各种战术先进程度的确是我军没法比。
    直至战斗后期,咱们也是摸清楚对方的先进战斗理论,也摸清楚东洋人的战法思路,以及一些主要东洋将领的性格,加上上下一心,这才能逐渐扳平战损比甚至完成逆转。
    换算一下,赵铭感觉自己面对全盛时期的东洋人也够呛。
    毕竟拿奉军和东洋军做对比的话,就好比北大营一战,也就是事变时期打响的第一战。
    那七百东洋人进攻近八千人的奉军,奉军大败,东洋人死了两条狗和几个人。
    打死了奉军阵亡超四百人。
    唔....这么算的话,他赵铭打奉军主力部队一个1:3,貌似.....确实不咋地。
    额,顺带一提,北大营的独立步兵第七旅,属于六哥麾下的王牌精锐。
    属于驻扎在奉天的嫡系中的嫡系,承担拱卫奉天的重要职责,哦,北大营还有装甲部队,还有大量先进轻重火力。
    附近就是兵工厂。
    唔....这么想来,六哥勒令全军撤退,貌似还是明智之选?
    毕竟战损比如此恐怖,精锐都如此,其他部队那怎么说?
    当然说笑归说笑,但有一说一,一些当时的局部战争,同样战损比恐怖的吓人。
    奉军暂且不提,毕竟事变时期,正面和东洋人厮杀的战斗屈指可数,数据有限很难作为参考。
    但其他部队,同样也好不到哪里去。
    如早期的一些战役中,台儿庄大捷,这是胜利的一战,同样只是打出了3:1的战损率。
    而败战,的战损率更加惊人,如淞沪一战,战损率在6:1.
    这个数字,但是大家以为也就是极限了,后续也出现8:1,乃至10:1。
    但怎么想也差不多是换算的极限了。
    然而中天山会战,战损率达到恐怖的15:1,也就是说,15个人才能换掉一个东洋人。
    据说东洋人那边的统计数据,战损比更是达到惊人的26:1,按照己方自己收集的情报,那也达到15:1.
    此战,多位高级将领自杀谢罪,另外牺牲多人。
    “所以,还是不能骄傲啊,飘不得!”
    赵铭默默叹息着,这一战打赢了奉系不算什么。
    他现在的眼光已经瞄准了接下来的抗战了。
    那才是真正的超级大战,是家国存亡的大战。
    不过这次与奉系大战,心疼是真他娘的心疼。
    这近万人的阵亡名单里,其中老兵就占了一半,这些可都是宝贝疙瘩啊。
    不少甚至都是从外蒙之战就开始跟随他的老弟兄了,如今死了这么多,如何不痛心?
    此战消耗的枪支弹药也是堪称天文数字。
    子弹损耗多达四百万发,炮弹损耗多达四万发。
    另外还因为空袭轰炸,额外损耗了百万发子弹和近两万发炮弹。
    损毁的枪支,轻重武器也有一些,加起来光是这些军械物资损耗就多达三百多万大洋。
    如若再加上弟兄们的抚恤,和奉系碰一场,打了大半个月,足足打完了快五,六百万大洋。
    如若赵铭没有津门之行,这一仗下去,资产直接回到解放前。
    好在这一战也不是全然没收获,确立了他赵铭在本土的地位。
    也算是彻底扬名了一把。
    拿下察哈尔绥远不算什么,和奉系激战大半月让奉系寸功未立,这才是真正的扬眉吐气,确定了他的地位。
    其次就是晚上了弟兄们参加大战的经验。
    这一战虽然依旧算不得多大规模的大战,但也是一场蜕变与洗礼。
    赵铭虽然对弟兄们有信心,但是此前打的一直都是顺风仗,没经历这种惨烈的战争。
    更没有面对铺天盖地炮火覆盖的经验。
    而赵铭清楚,再过几年面对东洋人,或许这就是战场上的主调。
    此战前前后后共投入的新兵老兵加在一起将近一万五千人。
    剔除战死者,重伤人员。
    幸存的士兵,还有那一千多轻伤员,只剩下六千多人。
    而这些人将会是赵铭之后扩军恢复建制后的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