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回上京
作者:江岁晚   开局祖坟冒青烟,女扮男装科举忙最新章节     
    楚琛亦是点头认可谢竹书:“小兄弟说得在理,可不就是猪做的猪食。”
    陈秋幽幽道:“那我们这些,吃了多年猪食的人是什么?”
    没见过骂人,还把自己带上的。
    饭桌上,众人一时沉默不语。
    没吃过的,好奇光禄寺的饭菜,到底是怎么个难吃程度。
    吃过的......谢邀,有感觉被冒犯到。
    楚琛脸上闪一丝厌烦,礼部膳部司郎中那狗东西,入大理寺没几天就自杀了。
    空有其与光禄寺卿勾结贪污之猜测,奈何一查近两个月,依旧无所进展,属实烦人得很。
    楚琛起身坐到谢玉衡旁边,道:“你们这厨堂有多少学子啊,学成的又有多少?”
    “吾全要了,改明儿就随吾一道回上京,吾定保其首尾无伤。”
    知道其真实身份的柳氏,不卑不亢出声道:
    “这厨堂学子,今年共计四百三十六人。”
    “今夏结业的不过百余人,另有一些出色的,早被城中酒楼定下了。”
    “暂时无业的,大抵五十人左右。”
    光禄寺,不仅负责皇城各衙署的吃食,京兆尹及城中巡逻士卒,亦由其提供。
    这区区五十人,都不够塞牙缝的。
    楚琛问道:“能提前结业吗?”
    柳氏慈爱地笑了笑,拒绝道:“这不行的。学艺不精,焉能外出就业?”
    到时候,丢的可是谢氏书院的脸面。
    楚琛其实觉得学艺不精,也不是不行......
    反正都是一个学院学的,再差,能差过光禄寺那群猪吗!
    但谢老太太的顾虑,他也能理解。
    倒是这一大家子,他觉得甚是有趣,各司其职,没有一个闲人。
    要不,他也给母后找点事做?
    免得一点到晚,要他和这个那个大臣交好,尽给皇兄添乱。
    楚琛思索片刻,道:“吾不日就要回京,若有想要入光禄寺谋业者,还麻烦柳监院这两日辛苦操劳。”
    “这光禄寺休沐,亦与其他官员相差无几。不逢年节,一旬休一日。”
    “厨艺优秀者,可为上品厨子,一月俸禄四两银子,一年四十八两。”
    这俸禄,可谓是不高,再高国库也给不起。
    厨堂出去的学子给酒楼打工,混得好一月十几二十两也是有的。
    但又胜在光禄寺,贴了一层朝廷的金边。
    他日不干了,自己回乡开一家酒楼,说出去多少能涨点面子。
    “陈二公子够敞亮,老身定给你办得妥妥的!”
    柳氏直接起身,走到楼内的围栏边,高声宣布此事。
    楼下未离去的学子哗然一片,无不羡慕厨堂学子。
    银钱是不太多,说出去有面啊,说不定还能见到皇上。
    谢玉衡不动声色喝着杨梅渴水,祖母这招属实是高。
    再过三个月秋学,就是新的招生期,此时若传出厨堂学子入了光禄寺。
    指不定那些个富贵人家,还要把科举无望的庶子,送进来学厨艺。
    这些地主家的傻儿子,属于书院食堂营收的大头。
    左右庶子又不继承家业,科举又不成。
    能混个光禄寺厨子,以后再找门路往上爬呗。
    君不见,现在的光禄寺卿——范泓,就是先前淮王府上的厨房管事。
    这么一想,楚天辰的人说现下朝廷是草台班子,倒也没错......
    楼下的议论之声方小了点,那厢谢庭江又扔下一颗重磅炸弹。
    药堂也可有两个名额,可入太医院做医士。
    “当初我娘逼我选药堂,我还不愿意来着。而今看来,我娘真是有远见啊——”
    “嘁,说得你能比得过半夏师姐她们,那批第一年入学的学子似的。”
    “你好酸啊!”
    “我知道你们科举很难,但你先别难。”
    “先听我得意地唱,得意地唱一首小曲~~~”
    “滚啊——”
    二楼。
    不能科举,也没有什么举荐名额的女学子们:“......”
    谢明礼的表妹,钱多多龇牙一笑,以茶代酒举杯,高声道:
    “咱们念书,图个知事明理。”
    “下月暑假,我打算与兄长,去太和山游玩一番。”
    “闻其雾绕云缠翠秀,游人自在画中行,可有人要与我共探其究竟啊。”
    “我,我去!”
    “我也去,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早就想出去看看了!”
    接话应和之声此起彼伏,把一楼之喧哗都掩盖了去。
    谢玉衡笑看大哥,道:“看来大哥给表姐备下的一百零八张卷题,只能留到过年才有空做了。”
    “什么?一百零八张!”
    谢明诚大为震惊!这是人能干出来的事?
    不由打了个冷战,还好他没继续科举。
    不然他都能想象得到,作为亲弟弟的他,是怎样一个悲惨生活。
    谢明礼扫了他一眼,悠悠道:“你也数日未操练了,快要回京了。”
    “别人带的都是特色土物,你总不能带一身赘肉回去。”
    谢明诚嘀咕道:“我这伤还没好呢,谁家伤号还操练啊。”
    “说得也不无道理。”
    谢明诚一喜,就听大哥接着道:“我寻几本兵书给你看吧。”
    “不要啊,哥,你是我亲哥啊——”
    谢明诚的哀嚎,成功盖过楼下所有学子的议论声。
    楼外,立在檐铃歇脚的小雀,也嫌他聒噪,扇扇翅膀到别处去了。
    唯有清脆的铃声,轻轻飘荡此方。
    ......
    秋天的第一缕晨风,吹动檐铃,铃响留恋处,执手相看泪眼。
    七月初十,立秋。
    前些日子,方送了别谢明诚一行,今儿便又要送谢玉衡等人。
    谢庭海拍了拍大儿子的肩,红着眼道:“去吧,记得照顾好小玉衡。”
    “也照顾好自己。”
    谢明礼深深一礼,声音也染上些许波澜,道:“明礼知晓,望君与吾同。”
    “知道了,走吧走吧。”
    “万一路上有事耽搁,闭城门前就赶不上大城的驿站了。”
    实际上......谢庭海也就听了个半懂,大概感觉到那么个味......
    这厢,谢玉衡也与父母、祖母辞别。带上裴家舅舅,再次踏上返京的路程。
    此去一别,山高水远。
    公务繁忙,且岁末年假不足一月,许是再难归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