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观影一
作者:酒神葡萄绿   直播:古人陪我一起补课最新章节     
    暑假里小小和四个老人不忙,但是父母忙,大家都计划着等她大学开学了,一家人提前一周过去,一起出门去那个城市玩一玩顺便送她上学。
    离开开学还早着的她就暂时家里待着,等着后面再和家里人一起出门,现在就日常直播时间刷满就好。
    一开始小小多少顾忌着不同世界发展条件不一样,最多直播吃点零食,还很注意不要浪费,不希望还处在‘勉强果腹’阶段的大家看到后世食物的充足,影响他们心理。
    后面发现大家心态比她想的好得多,也挺喜欢看她吃播后,她这才放开一点,吃席都敢直播了。
    今天在家一个人跟着教程做饭,结果菜做出来勉勉强强。
    为了下饭,她拿出平板,开始放《舌尖1》
    主播复习结束了,但是每天也很忙碌的刘彻一下子坐好,让人也去传午饭。
    大汉的饮食水平,真的很需要主播的吃播拯救。
    虽然她做饭一般,但是架不住她自己做吃播,还能给大家再放一个美食节目播。
    和他一样,没吃饭的大家赶紧想办法弄饭,吃上饭的放慢速度,没什么重要事干大家就不着急了。
    [一个温柔低沉的男声念着旁白,画面上闪过不同地方的自然风光。
    高原冷冽、山林青翠、湖泊浩渺,海浪翻涌。
    “这种地理和气候的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食物原材料……”]
    刚开场,大家就被那些震撼的自然风光摄去心神。
    古代的交通是不便的,人员流动也是困难的,绝大多数人都没见过自己家乡以外的地方是什么样。
    哪怕是皇帝,一辈子能出的远门也不多,出去也是有事要办不是玩乐,片子里那些摄影师们辛苦等待下才能拍到的瑰丽景色,他们也少有看过。
    只是才被这些天南海北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就听见旁白说起食材。
    跨越这样的经纬度,有着这么震撼的自然风光,你不说气候地质,不说人文历史,说起了食材?
    这个纪录片名字叫什么来着?
    开封酒楼里,吃铜锅涮羊肉,喝着手打桑葚茶的苏轼点头,很是赞同这句话。
    他老家四川的,年轻时在开封做官,一路往南都被贬到海南去吃荔枝了,什么地方都有什么特色食材,他真的很清楚。
    顺便一提,由于他本人名气现在太大,尤其是着名文学家和美食家名气的身份,导致现在开封做吃食生意的都记住了他,大家伙都抢着请他吃东西。
    就算没混到个诗词文章,但能让他说个好吃,那也是一个小店能往后传的金字招牌了。
    虽然人在开封租房子做官,但他可以每天都去不一样的店吃饭,省下一大笔伙食费,以至于看他不爽的官员还讽刺他吃白食丢了他们大宋官员的脸。
    画面快速切换,金黄的稻子、麦子。火红的辣椒,油润的炒菜,冒泡的油炸……
    不同地方不同食物,馋的苏轼赶紧捞肉,趁着牙还能吃多吃点。
    [“云南香格里拉,被雪山环抱的原始森林……”
    高大的青色大山把蓝天白云遮的只有一条缝,高山之下还小丘陵,下面建筑不少,但没有城市里那样密集。
    雨季里,青山上飘荡着浓白的云,年轻姑娘卓玛上身穿着民族服装,下身穿着牛仔裤,和妈妈也一起进山林里,寻找‘精灵般的食物’……]
    没出过门的人,对主播展示的一切外面的景色都很喜欢,蓝天白云之下的高原雪山让他们目不转睛。
    东汉新学堂里,注意到卓玛着装的女孩子们立刻开始讨论起来。
    “她头上的头巾真好看,红色太正了,后世染料染的真好。”
    “她是哪个族的,身上衣服的花纹好像也很好看,镜头就是拍不到,我还想多看看呢……”
    “你们看你们看,她穿的是牛仔裤欸,后世到处都有的那种牛仔裤。”
    “民族服饰和牛仔裤而已,她们想怎么穿就怎么穿,这有什么好稀奇的。”
    正统汉人是不在乎什么着装的,反而喜欢学上后世各种新奇的服装搭配。
    她们对后世人特意穿整套特色服装的印象,基本都是为了搞旅游业。
    “我不是稀奇她的着装,只是可惜我们这里没有这样的料子,不然我也想裁一条来穿穿……”
    雨后进山,背上竹篓……明清云南人瞬间懂了:‘精灵般的食物’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但总之是找菌子呢!
    [卓玛轻轻伏在地上,双手扒开野草,露出地下的食用菌,用把它小心采下,还会用草把菌丝盖上,避免菌丝被破坏。
    “松茸,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只有在没有污染的高海拔山地才能存活……”
    一颗松茸被刀均匀的切成片,又被厨师一片片铺在铁锅中。
    “在大城市的餐厅里,一份炭烤松茸,价格能达到……”]
    旁白,你刚刚说了数字多少?
    就这么个菌子,一颗切薄片摆满盘子,再一片片上去烤烤,一千多一盘?
    除了某些人生实在无趣就炫富这么个爱好的人,觉得有趣,找人去给他采这个菌子,其他人对比物价,对这食材的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
    不管旁白怎么介绍松茸的香味,什么矿物质的酽香,大家的关注点都在菌子的价格上。
    真这么香,香到后世城里人都愿意为他花这个钱了?
    这菌子要看新鲜度,但是云南那个地方,他们现在的交通条件,能从山里运到城里就不错了,想卖去其他地方,那是做不到。
    所以这松茸,能和香菇冬菇一样,做成干货吗?
    [凌晨三点,香格里拉松茸产地中心吉迪村就空了,能上山的人都趁早上山采菌子去了。
    “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采用最朴素的烹饪方式……”
    淡黄色的酥油在高温下化开,雪白的松茸在高温下水分消失逐渐卷曲,在滋滋油声中表面慢慢开始变得焦黄。]
    这场景太美妙了,看的有吃货发出弹幕:主播,松茸真的这么好吃吗,你吃过吗?
    不等主播说话,云南人也发弹幕回复:云南人,这老山包没有鲜味,就只有松脂气味,焖人,我们都不吃的。
    另一个云南人也发出弹幕:来云南,我们好吃的菌子多的很,比这个好吃的多。
    他们本地人想了好多菌子,愣是没想到主角是这个,他们没人吃的老山包。
    什么‘精灵般的食物’,‘野生菌中的贵族’,这些头衔让本地人听得很是怀疑,不少人下决心这就要去山里采点回来吃吃看,是不是自己以前错过这样的珍馐了。
    没立场的吃货心凉了大半,放弃为了一口菌子去云南的冲动。
    坚定的吃货相信后世人诚实的钱包,不管是这个菌子还是其他菌子,他都要亲自去尝尝。
    旁白后面也有介绍,以前藏族人都不在吃松茸,这菌子也就几毛钱一斤路边卖,现在身价飙升。
    这么个小东西,从第一手产地就开始分48个不同级别,本地80块的菌子,去外面能卖几百。
    听上去利润是高,但有商人算了下,它保鲜也就三天,从采摘,清洗,封装、运输、关税,到最后售卖,中间的步骤缺一不可。
    短短几天时间就要把它从山林里送到客人手上,保证干净没坏,这也很考验中间商的能力。
    人在长安,这辈子注定吃不上松茸的大汉皇帝夹了块豆腐塞进嘴里。
    就算现在云南是他的地盘了,他也力排众议就是要花快马加鞭吃上口松茸,等人到了,菌子也枯了,以后这事还成了黑点,被人嘲笑两千年。
    有云南的皇帝们也清楚这点,虽然看着上面油煎松茸很心动,但为了口腹之欲坏了名声,不值得。
    [“松茸的味道虽然独特,但流行在餐桌上不过三十年。
    在我国传统食谱中,还有另一种,来自山林的极品美味——”
    阳光下竹林被风吹得沙沙而动,熟悉的锄头把山地刨出一个小坑,锄尖一耙,尖尖的笋子就从泥土中带出。]
    “笋!”
    “这形状,是冬笋!”
    松茸远在云南,后世人吃过的都不多,更别提古人们了。
    但是笋子可就不一样了,称得上是国人历史悠久的传统食材,鲜美程度有口皆碑,国民人气度爆棚。
    看见它,不管爱不爱吃笋的,那都至少认识它,大家欢呼出声,为老朋友笋子应援。
    [新鲜的冬笋切寸段,焯水去除过多的草酸后,下重油煎得焦黄,再加上各种酱油、盐、白糖等调味料,就是江浙一带的家常菜,油焖笋。]
    调味料已经丰富起来的朝代,江浙人听得连连点头,笋就是这么的好吃!
    至于看竹梢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不少农人表示,虽然是很需要经验,但他们也能做到!
    上面那些刨笋的话,轻刨轻取不伤根,也是他们的挖笋准则。
    南方高大翠绿的竹子看的北方人津津有味。
    他们北方肯定也有竹子,不同朝代气候不一样,但是大体而言,竹子少有长得和南方一样,那么粗壮高大。
    麦田里的老汉啧啧称奇:“那样大的竹子,砍一截就能直接拿来做杯子了,忒方便了!”
    邻居提醒道:“张老三,有草酸,会中毒的。”
    老汉全不在意:“那就拿水煮煮醋酸消杀,再太阳下晒晒消毒就行了。”
    邻居听笑了:“好你个张老三,谁没学啊,净和我显摆呢!”
    从江浙到广西,鲜美的冬笋,大头甜笋,然后是腌制柳州酸笋的鞭笋。
    说到酸笋,主播扒了一大口饭,天幕下的观众也止不住的吸溜口水,想起了那小料满满,炸蛋铺满大碗的螺蛳粉。
    [黄豆酸笋小黄鱼。
    将长不大的小黄鱼事先炸透,和黄豆酸笋一起炒,一整盘出锅,白笋黄豆小黄鱼,佐料里的辣椒鲜红,色泽油润鲜亮,看着就十分下饭。]
    一盘看着就好吃下饭的菜,趁着画面还在,赶紧多扒两口饭。
    家里条件好的人受不了了,小黄鱼黄豆都不是什么珍贵食材,就笋子是时令菜而已,但这个到了时候也不难弄。
    他们这个时空还有一个月也到春天了,他到时候多备点缸子,尝试着腌笋吃。
    菌子保存不久,腌了的笋子还不能多保存久一点吗!
    慢镜头下,笋尖破土而出到茁壮成长的画面都拍的一清二楚,大自然的旺盛生命力看的大家自觉安静下来,欣赏生命的活力。
    [“除了新鲜食材,成就美食的调味料,有时同样来自于自然。”
    云南大理,一只手捧着白色‘石头’,拿着刀不停剐蹭,白色颗粒随着人的动作不断洒下。]
    所有人都第一时间反应这是什么——盐!
    漂亮的天空,气势磅礴的瀑布,独特的红色砂岩……这些地方风景是那么美丽,但盐的出现,让更多的心思都无法专心欣赏景色。
    “红色砂岩里有天然盐井!”
    即使有了主播提供帮助,他们的人力、物力、科技水平也没法和后世比较,生产的盐产量有限。
    即使产量高了,暂时和朝廷经济命脉挂钩的盐政也不会轻易改变,因而盐始终都还是大家离不开,花费高的重要生活物资。
    红色砂岩上的白色颗粒,让大家看的心驰神往。
    后世的山村,煮盐想来应该都成了他们的风俗。
    小桶装上湿漉漉的泥土,烧上柴火,放进卤水里熬盐。
    上千年的盐井煮着现在的盐,产出来的盐也不再是人必须吃的重要生存物质,而只是为了用这些新煮出来的盐腌血肠、火腿。
    有吃货发出弹幕:我好像在超市里看过,是不是那一整条包装的诺邓火腿!
    看到弹幕的小小点头:“对,就是那个,云南的诺邓火腿、宣威火腿,还有浙江的金华火腿,这三个都太有名了。”
    民族众多混杂居住的诺邓人没想到,他们的火腿居然以后还成了地方品牌了能从云南卖去全国。
    被额外cue到的宣威、金华人骄傲抬头:没错没错,我们这里的火腿就是很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