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荷兰东印度公司上
作者:酒神葡萄绿   直播:古人陪我一起补课最新章节     
    听完主播解释的大家都懂了,这个书店压根不是店,那也是他们国家下属的一个部门,只不过比起其他衙门商业成分多了点,没有衙门,只有门店。
    朝廷的人舒服多了,后世这种事关教育文化的事业,还是没有也放手的,抓得很牢。
    商人们放弃学习,这要关系,学不来。他们顶多和上面高官搭上线,塞点钱拿下点采买的活计,赚点内外差价。
    这种能直接算衙门下属单位的店,朝廷不会交给他们商人。
    而皇帝官员们就想到,恐怕这个书店不只是有扫盲的任务,说不好当地能出版卖的书都要从那边低价进呢,换算一下,就是能卖什么书都是管着的。
    这样一想,这个原本总觉得书店费钱太多的人,又觉得妙处不小,他们怕民间不好的思想泛滥的话,完全可以自己也搞一个正经书店,以后里面只卖他们想卖的东西。
    五号幸运观众西汉人魏定也是大汉管书的,他关心的是图书馆管理问题,那么多的书都在那里,怎么保证大家都好好看,没人偷拿偷毁呢?
    对,这也是大家好奇的问题,那么多书都放在那里,怎么安心的呢?
    换了他们这时候,有个免费能看书的地方,估计里面进去的人都会鱼龙混杂。
    不一定有人舍得或者敢毁书,但一个不注意,小偷小摸的人怕是少不了。
    【“每本书后面都有编号,你们看我进出的时候都有一个检测门,书只有被扫了,系统显示借出,我们才能带着书通过,没通过的话直接走它都会滴滴叫。
    而且现在都是通过新技术进行自助借还操作了,有点地方还有24小时自助借还书机,不需要管理员,自己动手扫就能借还书了。
    里面也都是有摄像头的,偷拿的问题,不是很需要担心。”
    都是以前小的时候也想过的问题,小小能理解他们的好奇心。
    “书借来借去肯定是会有一定程度磨损的,但是人为毁坏这个没法阻止,一般也都会有检查的。
    而且图书馆的书都不是什么特别的书,基本上市面上都能买得到,差到毁坏,让赔钱补充就可以了。”】
    好的,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他们的书已经不是那么珍贵之物了,所以才不怕丢和损坏。
    在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生产力上去之前,他们就算要办图书馆,也顶多只能允许人在里面看,不允许他们带出去,而且人家看完了还书的时候,也需要每天检查书的完整程度。
    至于秦和西汉,还是等纸造出来,慢慢抄书吧。
    他们之前看那些门,还在想前面也有安检门,这门也没有亮起光,没阻拦的,到底是干嘛呢。
    原来这门检的不是人,是书,就说它怎么不亮也不滴滴叫。
    说实话,后世人普遍确实素质高,没人偷书,他们还挺想看这门滴滴叫的。
    六号、七号幸运观众是发表作品来扬名声的,倒是八号幸运观众,东汉的戴巍,顾不得其他,抓紧机会报上姓名地址,给洛阳朝廷汇报军情,南匈奴有异动。
    收到命令的洛阳朝廷和当地周围的郡守县令自然开始采取行动,而西汉的刘彻也没想到,都东汉了,匈奴居然还在,不过南匈奴……这是以后分裂了?
    另外,怎么那个戴巍报告,上告的除了朝廷诸公,还有太后?
    后面一连很多个观众,要么是传信,要么是打广告,还有些是晚些朝代的地方人,报出自己的煎饼配方,表示这才是正宗的煎饼配料。
    当然,这只是这位观众的自认,不少其他当地人都表示他们的配方不一样,自己家那才是最正宗的煎饼配方。
    虽然四十个幸运观众,但都没问什么大问题,基本上午后的时间小小都在和大家聊天。
    一直到第三十八位观众,清朝的王平塱,问的是很久之前纪录片里出现过的东印度公司。
    【“历史上有名的东印度公司有两个,一个是荷兰东印度公司,一个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我们按时间,先从荷兰的一起来了解吧。”
    臭名昭着的东印度公司,小小自己具体了解的也不多,不用说了,一起来看视频资料吧。】
    荷兰他们知道的不多,但是英国,现在也是大名鼎鼎,仅次于法兰西和美国的西洋国家了。
    它的名字和荷兰联系到一起,瞬间就让人觉得很是不妙。
    印度那块地方,看地图就在喜马拉雅山西南边,亚欧大陆上单独突出的一角,陆上地理位置和海上地理位置都挺重要,关键是离他们挨得很近。
    英国,东印度公司,想想就已经感觉不妙了。
    [16世纪,亚洲的香料、茶叶、瓷器、丝绸等商品大多被葡萄牙商人垄断,运往里斯本的大部分香料,都由与葡萄牙王室签有协议的商人负责销售。
    站在宗教立场,葡萄牙人只和同样信奉天主教的意大利、西班牙、德意志南部的商人及名门望族做生意。
    来自东方的商品是当时欧洲社会的高档奢侈品,源源不断的利润让英国和荷兰眼红的不行……]
    “茶叶、瓷器、丝绸,那不都是我们这里产的商品吗?”
    “十六世纪呢,那时候,不就是大明正德和嘉靖年间吗?”
    是的,这时候就是西方开始崛起,航海大发现,他们大明错过这班车的时间点,这些知识,明朝人都记得一清二楚。
    只是本地商人们觉得稀奇,赚谁的钱不是赚,怎么就和那几家做生意?
    本地人信道信佛,拜关公和拜观音的都能一张桌子吃饭,他们记得,这时候应该是宗教改革了吧,好歹是同宗同源,就分了个枝出去,这就敌视了?
    洛阳宫殿里,李治问太子:“你觉得那眼红的英国和荷兰会怎么做?”
    年幼的李弘毫不犹豫回答道:“自然是抢。一国元首支持海盗劫掠,他们英国之前不就是那么对西班牙的。”
    李治微笑,对这个儿子很是满意。
    [英格兰、荷兰的海盗、不,是掠私船,频繁出现在大西洋航线上,遇到伊比利亚半岛的船只就抢。
    掠私船的抢劫行为导致香料价格不断高升,反让本国上层的消费也水涨船高。
    1595年4月,一支船队从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出发,踏上了前往亚洲寻找黄金和香料的道路。
    船队一共四只船,装备一百多门大炮,携带了价值超过10万荷兰盾的银币和大量货物。
    船队两年后回来,一艘船损毁,四百名船员一半以上命丧大海,但满载而归的船队还是获得了3-4倍的利润。
    于是在这样的财富刺激下,大量荷兰贵族、商人纷纷投资船队。
    几年以后,荷兰前往亚洲的船队获得巨大成功,眼红的英格兰于1601年颁发特许状,正式成立了对亚洲影响巨大的英国东印度公司,简称eic。]
    李泰抓抓脑袋:“等等,视频标题讲的不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吗,怎么说的是英格兰?”
    李承乾吐槽道:“没看见一直也在讲荷兰吗,估计这俩说也说不开,顺带讲下。这没完呢,别着急啊你。”
    李泰:“你说,他们这做生意的,干什么带那么多炮?是路上准备顺路抢抢,还是知道自己可能被抢提前防范?”
    之前就在意欧洲宗教的人,发现这个东印度公司标志,看着也奇奇怪怪。
    怎么像是他们那边十字架三个拼一起了?
    即使知道外国政治和宗教的高度绑定,但每每看到新花样,也还是让他们吃惊。
    同样,亚欧间的海贸市场,让大家也跟着看的眼红。
    一趟下来回本完全不成问题,别说欧洲人了,要不是海洋危险,他们听了也动心的很。
    搞私贸的明朝人默默点头,是的,只要航行顺利,干这行的确利润丰厚,不然怎么一群人舍了家跑到船上过苦日子。
    [英格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两个月后,携带120门大炮的四艘船前往亚洲,同样获得丰厚回报。
    为了和英格兰竞争,阿姆斯特丹、代尔夫特、霍伦、鹿特丹……六个不同地区荷兰金融寡头商议,决定共同组建一家类似的贸易垄断公司。
    1602年3月,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
    英格兰的1601年,你们的1602年,这看人赚钱真的就能眼红成这样,行动力也太高了吧!
    吴承恩忍不住吐槽道:“它们好歹也换个名字啊。”
    都叫东印度公司,就不能换个叫法吗,竞争的也明晃晃了吧。
    有亲戚是商人的同窗解释道:“都一年了,不快了,再说好歹名字里国名还不一样呢。
    你没见着城里一家豆腐做好了,第二天处处都是卖豆腐的场景,要不怎么说做买卖还是看家传秘方呢。”
    所以看见后人自己卖的小吃,从原料到制作方式甚至打包方法都发到网上,大家才那么惊奇。
    安身立命赚钱的活计,就这么给大家都公开了,这自己要怎么过活啊!
    话说,金融寡头是什么意思?那时候欧洲就算没有国王,好歹那也有贵族吧,怎么会是那什么寡头坐下来讨论这些事情?
    视频接下来又比较了英国与荷兰东印度公司初始的不同,英国那边金融寡头都在伦敦,荷兰那边都在内部不同省份地区;资金上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规模也远远大于英格兰那边,是它的12倍。
    商人们很懂,既然投了这好几百万的初始资金下去,那荷兰人就势必要赚到汇报起码三倍以上的利润。
    只是这么多的利润,又是都是从哪里来的?
    [英格兰东印度公司每次出航前,向投资人募集资金,返航后在按照比例向投资人回报金额。
    而资金力量雄厚的荷兰东印度发明了一种全新的集资方式——股票。
    为了方便交易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股票,1613年,阿姆斯特丹成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家证券交易所,改革银行制度,通过向全社会融资的方式……]
    认真听并记录着,桑弘羊有些出神。
    “这股票制度,倒是有些意思。”
    把公司的所有权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出售给荷兰的居民,让全国人都参与进这场贸易狂欢里,按股拿分红。
    愿意的话也可以把股票卖出去,股票的交易也能算是金融交易的一种,交易的是大家对这个持有股票公司未来赚钱能力的信心。
    如果有小道消息说船队可能出事,大家就都很恐慌,会想出售手里的股票,但因为不好的消息也卖不出高价;可船队回来了,那些前面趁机低价买入和一直拿着没有卖的人,就能获得分红。
    除了交易公司的分红,股票本身的涨跌也是可以交易的一部分。
    总会有人觉得股票等分红太慢了,如果在股票低价的时候买入,股票高价时候卖出,这一进一出比分红赚的还多。
    这确实是一个很新的东西,但也是一个没弄好,会十分混乱的制度,没有公正的监管机构不行。
    苦于最近手上没有流动资金,也不愿意拿生意找同行们抵押的商人们眼前一亮。
    这个股票制度,似乎的确是一个能向社会募集资金的好方式。
    他如果也发股票,一共一千股,一股一两银子,只是这一年的,等度过这一年后再来分红,赚了钱就分红,没赚钱大家一起赔,丑话说在前头,风险共担。
    只是还有个问题,这东西太新了,万一搞得太明显,有同行眼红,故意搞黄他的生意怎么办?
    又万一有那不事生产想赚钱的,就盯着他来做股票高低买卖倒腾的事,这又要怎么办?
    他的目的只是筹集资金来度过今年的难关,而不是让股票这些影响自己的根本产业。
    还有,股票发了,是他说有用就能用的吗,朝廷会怎么看他,会不会觉得他不学好,股票无效,到头来说不定他还要往里头倒赔不少银子怎么办?
    这些都是问题,他需要仔细想想清楚,再决定怎么来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