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大姨
作者:鲅鱼饺子   九十年代之老王家的卤肉店最新章节     
    好在春节放假期间,老姑太太也没有啥神神叨叨的倾向,建国妈见了李娟刚想说点啥,就被其他事儿给拦下忘了。
    一来二去的就忘到后脑勺了。
    究其原因,还是这点钱,不是个事儿。
    再说一个七十大几的老太太,能学坏到哪儿去,不就是花点钱嘛,问多了,还以为你把她当外人呢。
    于是这事儿连个水花都没冒出来,就这么过去了。
    等到再翻起来的时候,已经被挟裹在惊天大浪里。
    此是后话不提。
    ······
    王志强只觉得这个春节假期过的相当惬意,所里只用到点儿去值班,也没有啥额外的事儿出现。
    当然辖区内两家孩子抢小炮,手指头被炸伤了,跟着赵建设上门调解这种常规操作,倒是层出不穷。
    不过只要没再出现赌场啊抢劫之类的,那就算风平浪静了。
    毕竟自己单位就是个普通派出所,又不是刑侦大队,天天整那么大场面,明显专业不符啊。
    王志强单位里清闲下来,精力就全用在家里了。李娟给他使的团团转。
    最离谱的一次,让去火车站接了没见过的阿姨,说是人家不会坐公交车!
    王志强觉着这理由相当离谱,都九十年代了,会坐火车不会坐公交车?
    反抗是不可能成功的。
    于是王志强拿着个写着三个大字“马金玲”的纸牌子,挤在一堆人里面,在出站口瞪着俩大眼到处找。
    李娟说是中等个,中等身材,圆脸,不大不小的眼,脸上还有点雀斑,看着四十岁上下,穿一件红棉袄。
    这一堆话里面有用的就最后一句。
    王志强拿出十二分注意力,也没从人群里挖出个穿红棉袄的中年妇女。
    无他,穿红棉袄的太多了。
    大姑娘小媳妇的一大堆,加上红棉袄的过年属性。撞衫的太多了。
    王志强眨眨酸涩的眼睛,看着这班车都人都快走完了,徒劳的站着继续等。
    这趟火车的人陆陆续续的都下完了,出站口的人群就跟海水退潮一样四散而去。
    此刻就剩下零星几个没接到人的还站着,其他人随便找个角落窝着,等下一班车到来,看能不能把想见的人带回来。
    站着的人里面就一个拿着包袱卷的中年女人。
    可穿的也不是个红棉袄啊,应该是个紫花大棉袄,特别有黄土高坡的气息。
    排除所有不可能的,剩下的就是真相,特别是这个女人还时不时的四处眺望。
    王志强主动出击,走到近前问:“这位大姐,请问你是马金玲嘛?”
    紫花大棉袄顿时眼睛一亮:“你是建国吧!哎呦,洛城水土真养人,不像我们那,天天风吹的就出不了细皮嫩肉。你今年得四十多了吧,这瞅着也就三十上下的样子,真显年轻啊。”
    现年差几天二十三周岁的王志强沉默了。
    自己不会说话,还有更不会说话的。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确定是这么个人没接错就行。
    一路上吹着凉风,就听见大棉袄在后座上爽朗的大笑:“哎呦,我的娘啊,这笑话给闹大发了。原来是我大姨是你奶奶啊。”
    王志强戴着头盔只当没听见,载着这位大棉袄欢声笑语洒落了一路。
    到家之后,建国妈也就是大棉袄口中的大姨,这才跟家里人正式介绍。
    也是李娟拜托婆婆给寻来帮忙的人。
    自己家的情况,也不适合陌生人来,正好前段时间,婆婆老家晋城来信,也通了电话。
    老太太跟那边一说,还真找到了个合适的人选。
    王建国的姥爷,祖籍是晋中,收的唯一一个徒弟也是那边的,当时自家的小饭馆儿解散后,老头给徒弟安排的妥妥当当的回老家端铁饭碗去了--县委伙房的大厨。
    这些年书信往来,加上建国妈小时候跟师兄相处的情分,最重要的是,这个师兄是建国妈亲妈的娘家内侄。
    这么的才没断了联系,电话一通,跟师兄和嫂子说两句话建国妈还抹起了眼泪。
    当时就起了心思,想从老家寻摸个知根知底的人过来。
    毕竟亲不亲,故乡人。
    师嫂还真给寻了个人,就是今天接的这个马金玲,算是师兄没出五服的堂妹。
    外人看来,都说命不好,老公跟个小寡妇私奔,扒火车皮被摔死了······
    可姑娘争气,亲爹没过头七,大学录取通知书就下来了。北外!
    家附近的长舌妇还没说几天是非的,就被打脸了。
    瞅着自己家没啥出息的男人,都有种说不出口的期盼,要是能换个北外的大学生,其实男人啥的,牺牲下也可以。
    九十年代的名牌本科大学生,含金量不是一般的高。入职就是妥妥的干部,不犯啥错误,再加上分配的平台好的话。
    顺顺当当走到现在,处级干部不在话下!
    马金玲也就比李娟小上两三岁,这会儿刚刚整四十,下半年的生月,还吃点亏。
    建国妈算半天都算不过来这亲戚,直接跟王志强两口子安排:“以后就叫大姨吧。”
    李娟直接把房间给收拾到后院俩老太太旁边。
    家里地方大,万一晚上有点啥事儿,也好照应点。
    马大姨有着晋中女人善良、乐天,与世无争的特点,都说故土难离。
    自小没出过县城的马大姨,这回也是鼓足了勇气。
    跟李娟也说了实诚话:“我是信我哥,才跑了这么远,另外也是想挣两个钱。
    不瞒你说,姑娘自打去年秋上了大学,每次都说申请了奖学金啥的,不用花钱。
    可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儿,做学问哪有不花钱的,你总得买点书啊本啊笔啊。
    一个大姑娘家的,就是不打扮也得买点换洗衣服吧。
    可上学带了五百块钱生活费,到寒假回来还剩三百五,说是勤工俭学了。
    我一翻行李袋,还是那两身衣服,袜子都快洗烂了。
    我一看,这可不行,这不耽误学习嘛。
    要挣钱,还不如我出来挣呢,家里给人帮忙那三瓜俩枣的不成事儿,也就够我自己嚼用,剩不下多少。
    正好我哥说了咱们家的事儿,我就觉着这事儿是给我预备的。
    以后大姐你就放心好了,家里这点儿事儿交给我,你们安心上班,干点家务活就能挣钱的事儿,那哪叫事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