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章 李纲无力回天,大宋文武相争,岳飞晴天霹雳
作者:张石坚   盘点败家皇帝,开国太祖们傻眼了最新章节     
    镜头一转,又到了应天府大宋临时皇宫之中。
    李纲颇为高兴地对着赵构汇报道:
    “陛下,刚刚得到的消息,金国这一次释放了好几名咱们大宋被俘虏的官员,都是铁骨铮铮的不屈好汉。”
    赵构闻言,顿时就没了兴致。
    铁骨铮铮?
    那特么不全都是主战派么?
    他懒洋洋地打了一个哈欠,随口道:
    “还有什么别的消息?”
    一旁的黄潜善赶忙开口道:
    “还有一封金国皇帝完颜吴乞买亲笔手写的国书。”
    赵构接过这份国书,看着看着,眉头渐渐地皱了起来。
    他抬头看了一眼李纲,欲言又止。
    李纲有些疑惑地开口。
    “陛下,怎么了?”
    赵构脸上的表情恢复了正常,笑呵呵地说道:
    “没什么。这样吧李卿家,你替朕去接见一下那几位刚刚被释放回来的官员,让他们知道,朕和朝廷没有忘记他们的忠义。”
    李纲不疑有他,便告辞离开。
    等李纲离开之后,赵构的脸色变得凝重起来,对着面前的黄潜善、汪伯彦开口。
    “两位卿家,你们都来看看这份国书。”
    黄潜善和汪伯彦有些疑惑,将国书传阅了一遍。
    看完后,黄潜善双目放光,立刻开口道:
    “陛下,臣早就已经说了,若是留着李纲,宋金之间永无宁日啊。”
    汪伯彦也道:
    “是啊陛下,李纲之前可是打退过金人的,金人对他恨之入骨。李纲在朝中为相一日,金人就记恨大宋一日。”
    “如此形势,又怎么能让宋金之间彻底和平呢?”
    黄潜善和汪伯彦的话让赵构有些心烦意乱,但此刻赵构最关注的却并不是这件事情。
    他有些不高兴地开口对着两人道:
    “朕让你们看的,是金人有可能三度南下的事情!”
    “你们说,这要怎么解决?”
    黄潜善和汪伯彦一时无言。
    这两位主和派大臣,最擅长的就是构陷同僚搞政治斗争。
    赵构现在却问他们打仗的事情,这让两人怎么回答得上来?
    好在黄潜善反应极快,立刻回过神来,给赵构出了一个主意。
    “陛下,河北、中原的地形过于平坦,金人的大军朝发夕至,实在是难以防守。”
    “陛下不如移驾南迁,到淮南,不,直接去江南便是。”
    汪伯彦闻言也是连连点头,推波助澜。
    “江南距离金国中都可是有数千里之遥,金国是断然不可能奈何得了江南的。”
    两人的意见非常简单。
    打不过,难道还不能跑了?
    赵构一听,立刻怦然心动。
    “有道理,太有道理了!”
    但马上,他又开始犯难了。
    “李纲卿家和宗泽卿家等人恐怕不会喜欢这个主意,不,他们肯定会反对这个主意的。”
    黄潜善趁热打铁,开口道:
    “所以现在问题不就又回来了吗陛下,李纲是绝对不能继续留在大宋的相位上了。”
    如今大宋的宰相们之中,李纲位列左相,排名第一。
    黄潜善是右相,排名第二。
    汪伯彦作为枢密正使,排名第三。
    两人都位在李纲之下,对于这种情况极为不满。
    赵构听完两人对李纲的攻讦,依旧迟疑。
    “唉,其实朕也不喜欢李纲,但他在天下人心目中的分量实在是太重了。”
    黄潜善看出了赵构内心之中的动摇,正色道:
    “臣就直说了吧,陛下若是想要移驾南迁,有李纲在,此事断无能行之理。”
    “究竟何去何从,是要保住李纲等待金人怒而兴师,还是南迁保证陛下您的安全,尽在陛下一念之间!”
    赵构纠结良久,终于下定决心。
    “罢了罢了,朕倒也不是怕死,只是如今大宋天下尽系于朕之一身,朕实在是不敢出什么差错啊。”
    “等会就召集群臣议事吧。”
    【正如黄潜善和汪伯彦所料,赵构南迁的提议遭到了李纲的激烈反对。】
    【赵构见状,认为李纲是不将赵构的安危放在心上,从而彻底记恨上了李纲。】
    【很快,赵构就下旨批准了黄潜善和汪伯彦等人的奏章,撤销了刚刚成立不过两个月的河北西路招抚司和河东招抚司,将张所、傅亮两位正积极在黄河以北招兵买马的主战派大臣撤职流放。】
    【此外,黄潜善、汪伯彦又发动诸多御史言官上奏折疯狂弹劾李纲。】
    一份李纲亲笔所写的请辞奏折很快就放在了赵构的面前。
    这倒不是说李纲想要撂挑子。
    按照大宋立国以来的惯例,宰相只要被御史言官弹劾,就会主动上奏折请辞。
    皇帝若是支持宰相,自然驳回奏折,如此宰相也就有了底气去压制言官。
    皇帝若是不支持宰相,那么就可以批准奏折让宰相辞职,也算是给宰相一个体面。
    赵构看着这份奏折,沉吟片刻,提笔写下了批示。
    “……论人臣之大戒,罪莫过于擅朝。置辅相于仰成,责尤严于误国……”
    “……以喜怒自分其贤愚,至赏罚失当于功罪。”
    “……朋奸罔上,欺世盗名!”
    “……准李纲辞去相位,流放黄州。”
    【李纲从被赵构启用为相,再到被赵构罢相,仅仅过去了七十五天。】
    【这七十五天,也是大宋主战派短暂得势的一段时间。】
    【李纲罢相之后,被三度追加流放,最后流放到当时大宋最南端的海南岛上。】
    【这位在其他朝代本可缔造中兴之势的名相,就此彻底离开大宋舞台,郁郁而终。】
    【但赵构并没有想到的是,李纲罢相之后,朝堂上主战派声势虽然弱了许多,但民间的怒火却被彻底点燃了。】
    赵构临时驻跸的应天府城中,上万名百姓、士子走上街头,并很快来到了赵构的临时行宫之外。
    “复用李纲为相!”
    “坚决抗金!”
    “诛杀黄潜善、汪伯彦等奸佞臣子!”
    惊天动地的喊声,让正在后宫之中和几名女子胡天胡地的赵构吓了一大跳,连衣服都没有穿好就冲出了殿门。
    “怎么回事,难道是金人打来了?”
    “还是有人造反?”
    很快,弄清楚情况的赵构勃然大怒。
    “这些混账东西是想要做什么,他们是在威胁朕吗?”
    “朕堂堂大宋皇帝,难道连让谁当宰相都要听从他们的命令不成?”
    话虽如此,但赵构说话时脸色发白,身体颤抖不止,显然心中也颇为害怕。
    他的心腹宦官蓝珪快步而至,递上一份文书。
    “陛下,这是宫外百姓的请愿书。”
    赵构深吸一口气,缓缓展开了请愿书。
    他下意识地先看向了落款处。
    “陈东?”
    赵构莫名觉得这个名字颇为熟悉,但一下子又想不起来是哪位大宋官员。
    蓝珪见状赶忙提醒道:
    “陛下,就是靖康元年,带着汴京数万军民伏阙上书的那个太学生。”
    赵构顿时恍然。
    靖康元年金军第一次南下包围汴京城的时候,大宋朝堂内部主战派跟主和派争斗不休,当时在位的宋钦宗立场也是摇摆不定,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关键时刻,陈东等热血激昂的太学生,组织了一场足足有数万汴京臣民参加的集会,在皇宫门外“伏阙上书”,坚决支持李纲等主战派大臣。
    宋钦宗被这场上书所震动,由此意识到了主战派确实是民心所向,最终坚定地支持李纲进行抵挡,从而让金军第一次汴京之围最终无功而返。
    陈东由此名声大噪,成为大宋读书人的精神领袖之一。
    不过伏阙上书发生的时候,赵构还在金军大营之中和完颜宗望射箭呢,那场事件他并未亲眼目睹。
    赵构定了定神,开始看这份请愿书的正文。
    不看还好,看着看着,赵构的脸庞明显变得扭曲了起来。
    “……李纲乃天下民心所向,今陛下罢之,何其昏庸!”
    “黄潜善、汪伯彦,奸臣也,陛下何能令其高居庙堂之上?”
    “李纲不可罢,黄、汪不可用,此乃民心,陛下当正视之。”
    “复用李纲,亲征燕云,迎二圣归于汴京,仍不失陛下英明。”
    “陛下本不当即大位,若依旧亲小人而远贤臣,将来二圣归京,陛下又何以自处?”
    赵构看到这里,只感觉太阳穴突突直跳,心中怒意如火山喷发。
    他大叫一声,直接把这份请愿书撕成碎片。
    “这陈东,安敢如此编排于朕!”
    “来人,立刻给朕召集军队,将这些暴民统统驱散。”
    “再给朕找到这个陈东,斩立决!”
    很快,黄潜善和汪伯彦带着大量军队赶到,强行将请愿的民众用棍棒、武器殴打驱散。
    请愿书的执笔者陈东也被逮捕,当场押往应天府东市之外。
    刑场外,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愤怒的大宋百姓。
    “陈东是大宋的好男儿,陛下怎么能无辜诛杀!”
    “赦免陈东,复用李纲!”
    但任凭百姓们如何呼喊,黄潜善、汪伯彦两人带着军队牢牢地控制住了整个局势,甚至不惜亮出兵刃。
    在明晃晃的刀剑威胁下,所有人终于都安静了下来。
    黄潜善长出一口气,对着负责监斩的执法官道:
    “还愣着干什么,行刑!”
    执法官一脸为难。
    民意汹涌,所有人都看在眼里。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像赵构、黄潜善、汪伯彦这样,对金人畏之如虎。
    陈东这样的义士,任何一个正常的大宋人内心之中都对其颇为敬佩。
    是以任凭黄潜善几次三番开口,这监斩官依旧下不定决心。
    就在黄潜善即将忍无可忍,准备发火的时候,被五花大绑跪在地上的陈东反而笑了。
    陈东看了一眼监斩官,微笑道:
    “我乃大宋臣子,若畏死,即不敢言。既已言,肯逃死乎?”
    “你不必迟疑,但按上官之命行事便是。”
    监斩官一咬牙,大声对着刽子手开口。
    “行刑!”
    大刀落下,陈东等人的首级落在地上。
    【在残酷地迫害了敢于进言的民众之后,赵构也被刺激得失去了理智,开始放手清理大宋朝廷之中的主战派其他大臣。】
    【尚书右丞许翰、左正言邓肃、秘书省正字胡珵等一大批官员或被贬、或被直接诛杀。】
    【在做完了这一切之后,赵构终于彻底消除了朝野的反对声。】
    【于是在当年十月,赵构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行在所”从应天府前往淮南东路的扬州。】
    【但一心只想着逃命和保住皇位的赵构此时还没有意识到,他犯下了一个巨大的错误。】
    看到这里,大宋世界之中,赵匡胤脸色阴沉。
    “蠢材,这个蠢材!”
    “简直就是朕平生所见,最蠢的蠢材!”
    赵匡胤才刚刚骂完,宰相赵普、沈义伦等人也义愤填膺地开口了。
    “国朝向来是天子和士大夫共治天下,国家危难之际,士大夫救亡图存,竟然却惨遭杀戮,简直岂有此理!”
    “明明刑不上士大夫,为何却做出这种暴行,如何能让天下士人心服,这是在动摇大宋国本!”
    一开始还有些疑惑的赵德芳听到这里,心中顿时恍然。
    大宋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开始,就选择了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国策。
    有了这个国策,“刑不上士大夫”就成为了一种君臣之间不必明言的默契。
    正常情况下,士大夫可以任意进言,除非是犯了谋反之类无可饶恕的大罪,不然皇帝都不会大动干戈的追究。
    最多最多,也就是免去官职然后流放。
    别看大宋中期的党争非常的激烈,但无论新党还是旧党,毕竟都是士大夫阶层的一员,只不过立场不同。
    所以大宋的党争就是,新党得势时,将旧党一大批人流放。等旧党得势了,又把流放的那批人召回来,再把新党的士大夫们流放出去。
    不管怎么说,总之就是不会见血,不会搞出一得势就把政敌全家杀光这种事情来。
    这也让大宋的君臣,以及臣子之间的相互斗争维持着一个底线和最基本的体面。
    但赵构的所作所为,正好就突破了这个底线。
    张所、陈东等人,都是毫无疑问的士大夫阶层。
    赵构却将这些人直接处以极刑,等于是破坏了这条大宋开国以来就一直坚持的规矩。
    一条规矩,想要坚持并不容易。
    但破坏了之后,再想要重新建立起来,那就是千难万难了。
    赵德芳莫名地在脑海之中想起了一句话。
    一次不忠,百次不用!
    沉默片刻后,这位大宋太子叹了一口气。
    “这赵构,还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败家子啊!”
    赵德芳有想过,赵构败家会败在哪些方面。
    比如说国库,比如说美色,比如说疆域……
    但赵德芳是真没想到,赵构竟然连这种大宋的政治潜规则都能败掉!
    简直是让人大开眼界啊。
    赵匡胤脸色阴沉,冷冷开口。
    “朕倒是还宁愿他像他父兄一样,只是单纯的昏庸好色呢。”
    “他这是在毁坏大宋的基石!”
    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这是大宋制度最核心的基础。
    赵构无论是有心还是无意,他都切切实实地破坏掉了这个基础。
    可想而知,士大夫阶层必然因此对皇帝产生巨大的疑虑和不信任。
    当作为大宋政权最坚定支持者的士大夫都不再信任皇帝的时候,大宋真正的大麻烦就来了。
    比起这个麻烦,北边的金国,赵匡胤反而没有那么看重。
    大宋毕竟是拥有整个天下的富庶王朝。
    只要有时间来重整资源,建立一支足够强悍的军队,就算不能收复失地,最起码也能保证国家的存在。
    可现在,统治根基都被动摇了,国家的存在可就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赵匡胤想到这里,极为恼火地开口。
    “这个蠢材赵光义,后代全是废物,废物中的废物!”
    这虽然只不过是盘点大宋的第二部视频,但大宋出现的昏君已经有四个人了。
    宋真宗、宋徽宗、宋钦宗、赵构……
    不对,历史上的赵光义本人也是一个昏君,这就是五个人!
    五名昏君,这数量可是已经超过盘点三部视频的大明了。
    要是一两个昏君,其实还算正常。
    盘点到现在,哪个王朝没有出过败家子?
    但这一口气出了五个昏君,那可就不能用正常来解释了。
    赵德芳心中一动,脱口而出。
    “难道还是教育问题?”
    赵匡胤听到了赵德芳的话之后,眼睛不由一亮,高声道:
    “对,一定是教育问题!”
    最近这些天,围绕着皇族教育制度改革,大宋朝堂可没少吵架。
    赵匡胤这边虽然是下定决心也开始实行改革,但这并不代表事情就尘埃落定了。
    各种言官、地方教谕纷纷上书,激烈反对。
    理由自然是儒家如何如何好,武人干政如何如何。
    偏偏大宋还有一个刑不上士大夫的潜规则,赵匡胤最多也就只能将这些叭叭废话的家伙给降职、免官,撑死了也就是流放。
    这可吓不住那些满脑子都是儒家思想的士大夫。
    反而又死不了,上奏折骂骂皇帝,有什么不行的?
    赵匡胤正头疼呢,现在被赵德芳的这番话给启发了,立刻瞪了杨业一眼。
    杨业心领神会,立刻高声道:
    “陛下和太子所言极是!”
    “教育就应该文武双全,绝对不能偏听偏信。”
    “若是按照之前的教育方式去走,只能继续培养出宋徽宗、宋钦宗这样的昏君,对大宋的将来有害无益!”
    几名枢密使纷纷开口,力挺改革。
    自从杯酒释兵权之后,军方这些年被打压得实在是太严重了。
    好不容易趁着北伐灭辽、西夏的战争扬眉吐气。
    现在这个教育制度的改革,绝对是军方武将们翻身做主,压制文官的最好机会。
    赵普大怒,瞪着杨业道:
    “这是什么话?读圣贤书有错了?学习孔孟之道有错了?”
    其他几名宰相也纷纷开口,反驳起枢密使们的说法。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现在,华夏建立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王朝。”
    “汉唐雄风,哪个不是在儒家思想的指引下出现的盛世?”
    “怎么其他朝代的皇帝就没有说儒家不行,反而到大宋就不行了?”
    “教育方式不对可以改,但你们这些唯恐天下不乱的武夫插手皇子们的教育,只会让大宋将来出现穷兵黩武的昏君,这对大宋也不是什么好事!”
    两边各执己见,吵成了一团。
    赵匡胤看着面前这一幕,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有些欣慰。
    好,很好啊。
    前些年武将们可是屁都不敢在文官们面前放一个。
    现在都能当面大吵大闹了。
    这就是地位的体现嘛。
    文武相互制衡,这样的大宋才是更均衡,更有希望的大宋!
    赵匡胤想到这里,嘴角露出笑意。
    但这种笑容在他抬头之后就消失了。
    因为他的视线看到了金幕。
    赵构……
    赵匡胤有些无奈地吐出一口浊气。
    赵光义啊赵光义,你这混账的子孙在历朝历代面前丢大宋的脸,却让朕来承受后果。
    你简直就是混账,混账至极啊!
    画面一转,已经不是让赵匡胤心塞的赵构,而是转到了岳飞身上。
    岳飞带着王贵等人策马前行,正在朝着不远处的一座宋军营地回归。
    此时的岳飞已经和之前不一样,他身上穿着的甲胄颇为精密,显然已经迈入了高级将官的行列。
    【在因为越级上书而被罢免了官职和军籍之后,岳飞并没有就此灰心丧气,而是带着王贵等几名愿意追随自己的兄弟北上,奔赴此时抗金前线——大名府。】
    【在赵九龄的举荐下,刚刚就任,正在多方征集抗金英才的河北西路招抚使张所接见了岳飞,将他收为帐前亲卫。】
    【岳飞凭借着自己的见识和高超武艺,很快就获得了破格提拔,从一个白身晋升为修武郎,紧接着又升为统领,随后升为统制。】
    【此时卫州被一支金军所占据,张所就命岳飞领兵加入大将王彦的麾下,随王彦一起前去收复卫州。】
    岳飞刚刚回到营地下马,发小兼部下刘庆就急匆匆地走了上来,满脸凝重地开口。
    “飞哥儿,不好了。”
    “刚刚接到的消息,张所大人被朝廷免职了!”
    “什么?”岳飞闻言,脸色不由一变。
    张所可以说是岳飞真正的贵人,岳飞能在短短几个月内从一介白身升为统制,张所的赏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眼下张所被免职,对岳飞而言无疑是晴天霹雳。
    王贵问道:
    “那接替张所大人出任招抚使的人是谁?”
    刘庆露出了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
    “没有人接任,整个河北西路招抚司直接撤销。”
    “我们这座大营里的所有兵马,现在已经是没人管没人要的孤军了!”
    “啊?”众人听到这里,全部都傻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