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朱元璋大开杀戒,老康熙教子训孙
作者:张石坚   盘点败家皇帝,开国太祖们傻眼了最新章节     
    大殿之中,朱元璋和群臣的议事也到了尾声。
    “这个老四怎么搞的,去了半天还不回来?”
    “毛骧,派人去找一下他。”
    朱元璋话音刚落,就看到朱棣和朱高炽走入大殿之中。
    在两人的身后,还跟着骨瘦如柴的姚小五。
    满殿君臣的目光顿时全部落在了姚小五的身上,表情各异。
    朱元璋眉头微微皱起,扫了一眼朱棣和朱高炽,道:
    “怎么回事?”
    朱棣脸色严肃,大踏步地走到了朱元璋的面前。
    “父皇,您看一下这份诉状。”
    朱元璋接过这份皱巴巴的诉状,若有所思地扫了一眼姚小五,低头阅读。
    从头看到尾,朱元璋都没有什么表情。
    看完之后,朱元璋对朱棣道:
    “你有什么补充的?”
    朱棣道:
    “儿臣仔细询问过了,此人的陈述应该属实。”
    朱元璋点了点头,看向姚小五。
    “你就是告状之人?”
    姚小五此刻早被面前大殿之中的一切惊得目瞪口呆。
    他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草民,怎么能想到这辈子竟然有机会站在皇宫大殿之中,接受大明皇帝陛下的询问?
    朱元璋也不着急,又问了一遍。
    姚小五这才回过神来,噗通一声跪下。
    “陛下,还请为草民做主!”
    朱元璋淡淡道:
    “平身。来人,给他赐座。”
    姚小五甚至都不记得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情,等他再度清醒的时候,自己已经坐在了一张椅子上。
    大明皇太子朱棣殿下,就坐在他的身旁。
    朱元璋表情平静,示意锦衣卫都指挥使毛骧过来。
    “看。”
    等毛骧看完之后,朱元璋又淡淡道:
    “查,朕一个时辰内要有结果。”
    毛骧身体颤抖了一下,领命快步离去。
    做完这一切,朱元璋将视线转向蓝玉。
    “蓝玉,你记不记得一个叫唐闰山的人?”
    蓝玉先是有些疑惑,回想了一下之后恍然大悟。
    “记得,这唐闰山是臣麾下的一个百户,作战颇为勇猛,在捕鱼儿海追剿鞑靼的时候受了重伤,一条腿瘸了。”
    “臣怜惜他的勇猛,故而在班师路上,让山西当地官员对其照拂一二。”
    说到这里,蓝玉似乎也明白了什么,看了姚小五一眼。
    “莫非这姚小五和唐闰山有什么冲突?”
    朱元璋面无表情,将诉状拿了起来。
    “你自己看。”
    蓝玉明显有些紧张,接过诉状,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
    然后又看了一遍。
    接着再看了一遍。
    一滴汗水从蓝玉额头沁出,落在地上。
    “蓝玉大将军,你怎么不说话了?”
    朱元璋的声音平静依旧,却让蓝玉浑身发冷。
    陛下只有在极度动怒的时候,才会用这种语气说话!
    蓝玉勉强挤出了一丝笑容,干笑道:
    “陛下,这唐闰山……臣也不知道他是这样的人啊。”
    “况且,况且此案真相未明,不如还是先查清楚,再做定论。”
    朱元璋点了点头,道:
    “你言之有理。所以都在这里等着吧,等锦衣卫查完了,再做定论。”
    大殿中极为安静,没有人敢开口说话。
    姚小五在一旁听着这些对话,看看朱元璋,又看看蓝玉,如在梦中。
    突然,姚小五的身体颤抖了一下,猛然站起,就要下跪。
    一双苍老的手扶住了他。
    “坐。”朱元璋温和地对着姚小五说道。
    随后,朱元璋看了一眼朱棣。
    朱棣赶忙从椅子上弹了起来,让出座位。
    “高炽,去让御膳房那边弄点食物过来。”
    朱元璋拉着姚小五坐下,仔细地询问起来。
    “你家中有多少田地?收成如何?村里可有不法之事?”
    姚小五只感觉脑子乱乱的,下意识地作答,时而颠三倒四,语无伦次。
    朱元璋非常耐心地聊天,就好像是一个正在拉家常的长辈。
    一阵脚步声响起,锦衣卫指挥使毛骧快步而至,对着朱元璋禀报。
    “陛下,锦衣卫已经查明,姚小五在京师之中的所有活动,均如同他所陈述,并无虚假。”
    “兵部、都察院官员,还有六军都督府那对父子也已经带到。”
    朱元璋嗯了一声,道:
    “都传进来。”
    很快,朱元璋指着跪在地上的四人,对着姚小五开口:
    “是他们吧?”
    姚小五看着这几张只见过一面,却记忆无比深刻的脸庞,下意识地点头。
    “陛下,草民……”
    朱元璋的手落在了姚小五的肩膀上。
    “不必多说,你看着便是。”
    朱元璋站了起来。
    这一刻,大明开国老皇帝的脸庞上,散发着惊人的煞气。
    “朕问你们的话,老实交代。”
    “若有一字不实,朕杀你们全家。”
    “懂?”
    四人连连点头,不敢有丝毫隐瞒。
    锦衣卫指挥使毛骧就站在旁边,谁敢撒谎?
    对于官员们来说,锦衣卫,那可是比皇帝还要让人更加恐惧的存在!
    听完四人陈述,朱元璋沉默片刻,对着六军都督府的父子道:
    “尔两人可以回家了。”
    等父子两人离开,朱元璋转头看向蓝玉。
    “朕的大将军,你怎么说?”
    蓝玉额头冷汗直流,噗通一声跪下。
    “陛下,臣真不知道这唐闰山竟然是如此混账之人,还请陛下明察!”
    朱元璋对着蓝玉笑了笑。
    “你真不愧是朕麾下的头号大将。”
    蓝玉通体发寒,跪在地上,一句话都不敢说。
    朱元璋看了一眼朱棣和朱高炽。
    “尔二人怎么说?”
    朱高炽迟疑片刻,道:
    “皇爷爷,这些官员们玩忽职守,应当免职!”
    朱棣闻言大怒,道:
    “免职怎么能行?应该将他们发配流放边疆,终生不得发还!”
    朱元璋哼了一声,冷冷开口:
    “来人,传朕旨意。”
    “山西洪洞县县尉唐闰山,欺压乡里,罪无可赦。”
    “着,斩首示众!”
    “洪洞县县令,昏庸无能,斩首示众!”
    “山西按察使,官官相护,斩首示众!”
    “都察院御史罗振罗,徇私枉法,斩首示众!”
    “兵部郎中吴飞,包庇属下,斩首示众!”
    ……
    “所有参与过此案审判的官员,除斩首抄家外,一律拨皮实草,以儆效尤!”
    听着朱元璋的话,大殿之中的大明群臣,心中震恐不已。
    这一连串的旨意下来,除了帮助过姚小五的那名按察司官员和六军都督府这对父子,剩余所有审理过此案的官员,全部都被斩首抄家,拨皮实草!
    姚小五,仅仅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民而已!
    朱元璋一口气说完这些话之后,长出一口气,重新将视线投向姚小五,温和开口。
    “这一路,你辛苦了。”
    “下去吧,等明日,锦衣卫会带你回山西……”
    “带你妻子回家,今后好好生活。”
    姚小五身体颤抖不已,喜悦的泪水从双目中流下。
    扑通一声,姚小五跪在地上,朝着朱元璋连连磕头。
    “多谢陛下恩典!”
    朱元璋脸上露出笑容,亲手将姚小五扶起。
    “去吧,一切都结束了。”
    等姚小五离开,朱元璋重新回到龙椅上。
    突然,朱元璋目光如电,瞪了一眼蓝玉。
    “朕让你起来了?给朕跪着!”
    蓝玉无奈,只能噗通一声再度跪下。
    朱元璋目光环视大殿。
    群臣纷纷俯首,无人敢和朱元璋对视。
    这位大明皇帝,带着浓重的怒火开口了。
    “收继婚,有违人伦天和,乃是蒙元时期的糟粕!”
    “早在周公定礼时,就废掉了这种只有野蛮人方会实行的混账政策。”
    “如今都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的时间,华夏大地之中,竟然还有这么多蠢材连这一点都不知道?”
    “朕起兵反元,就是为了推翻蒙元对老百姓的压迫,就是要让汉家儿郎能够顶天立地,能够拥有正常的生活!”
    “从洪洞县到太原,从太原到京师,这么多的衙门,竟然就因为害怕得罪区区一个蓝玉大将军,连最基本的秉公执法都做不到!”
    “朕想知道,这大明究竟是朕这个皇帝制定的法律有用,还是蓝玉大将军的名头更有用!”
    说到后来,朱元璋已经是在咆哮。
    蓝玉听着,后背都被冷汗湿透,忍不住叫了起来。
    “陛下,臣真的不知道那唐闰山竟然是这么混账之人,臣真的不是故意姑息他的,还请陛下明察!”
    朱元璋的视线缓缓移动到了蓝玉身上。
    这目光无形无质,但这一刻蓝玉却感觉身上多了千钧重担。
    似乎有一座大山高悬于蓝玉的脑袋之上,随时都能压下来,把蓝玉压得粉身碎骨!
    啪嗒、啪嗒,蓝玉的汗水不停滴到了地面上。
    朱元璋面无表情地开口:
    “朕当然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不然你已经死了。”
    蓝玉闻言,顿时松了一口气,只感觉浑身似乎已经脱力,竟然连跪着都有些跪不稳了。
    “陛下圣明!”
    朱元璋哼了一声,淡淡道:
    “但此事,你难辞其咎!”
    “若不是你这个狗屁大将军的名头,姚小五何至于一路奔波,直到朕的面前才能伸张正义!”
    “朕降你爵位三级,罚俸五年,你可有异议?”
    蓝玉忙道:
    “陛下圣明,臣心悦诚服,绝对没有任何异议!”
    朱元璋重重地哼了一声,抬高了声调。
    “那还不给朕滚出去!”
    蓝玉如蒙大赦,仓皇离开。
    朱元璋目送蓝玉离开,又一次看向群臣,缓缓开口:
    “朕希望你们知道,这天下,如今是汉家天下。”
    “有些人,给蒙元当奴才当久了,骨头软了,连站都站不起来了。”
    “前朝灭亡数十年,竟然还有余毒未肃,简直是朕和大明的耻辱,是所有汉人的耻辱!”
    “今后若再有这种事情,朕照样还是要杀尔等全家,听明白了?”
    群臣忙道:
    “听明白了。”
    朱元璋眉头一皱,抬高了声调。
    “听明白了没有!”
    群臣异口同声,高声回应:
    “臣等明白了!”
    朱元璋挥了挥手,没好气地开口:
    “那就都滚出去!”
    等群臣离开之后,朱元璋抬起头,看向大殿的门口。
    殿外,月色正浓。
    这位大明皇帝,视线突然有些恍惚。
    多年前,那个少年站在街角,看着远处的男子被殴打至死,看着那蒙古老爷的管家丢出几个大钱,轻而易举地在到来的衙役面前将此事了结。
    如今,少年坐在了龙椅上。
    他曾在心中发誓,绝对不让这种事情再于华夏大地中上演。
    他,做到了!
    朱元璋嘴角颤动了一下,微微上翘,露出了畅快的笑意。
    ……
    大清世界。
    康熙皇帝站在寝殿窗户旁边,注视着窗外的明月。
    在老皇帝的面前,太子胤禛和皇孙弘历两人,诚惶诚恐。
    康熙缓缓开口: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当年的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想必也曾经如朕一般,看着这轮明月。”
    “但他们的王朝早已经消逝于历史,只有朕的大清,屹立于如今的华夏大地上。”
    “尔等说说,这是为什么?”
    胤禛忙道:
    “自然是因为皇阿玛英明神武,大清顺应天命。”
    老皇帝哈哈一笑,白须颤动。
    “天命?若是真有天命,那也应该是李自成,是朱由检有这个天命,怎么轮到的咱们爱新觉罗这些异族人来承载华夏的天命?”
    “胤禛,你可知道,咱们建州女真人,原本是没有姓的。”
    胤禛忙道:
    “儿臣当然知晓,爱新觉罗这个姓氏,其实也是先祖们受大明影响而起。”
    老皇帝点了点头,道:
    “是啊,太祖皇帝当年只不过是大明辽东总兵李成梁麾下一名小小军官,那时候的大明对我们爱新觉罗氏而言,就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庞然大物。”
    “李成梁一句话,太祖皇帝的父兄就得惨死当场,连一点反抗的余地都没有!”
    “可现在呢?李成梁的子孙们见到了朕,不但要三跪九叩,还要担心说话哪一句惹怒了朕,让朕直接诛他们九族!”
    “你可知,朕为什么不这么做?”
    胤禛想了想,小心翼翼地开口:
    “自然是因为皇阿玛宽仁。”
    胤禛能感觉到,自己的父皇今夜情绪明显有些不对。
    康熙摇了摇头,道:
    “朕其实不喜欢宽仁。”
    “朕是皇帝,是大清至高无上的主宰。”
    “朕应该言出法随,应该想杀谁就杀谁,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康熙回过头来,看着胤禛:
    “你们九个混账东西,为了太子的位置勾心斗角,做了多少肮脏龌龊的事情,你以为朕不知道?”
    “别人也就算了,你胤禛表面看起来良善温和,背后为了陷害胤礽那个蠢小子出了多少力,你以为朕不知道?”
    胤禛头皮发麻,噗通一声跪在地上。
    “儿臣驽钝,还请皇阿玛治罪!”
    弘历愣了一下,也赶忙跟随自家老爹跪在了地上,额头紧紧触碰地面,不敢有丝毫抬起。
    康熙没有理会胤禛父子,而是自顾自地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了下来,看着窗外的明月,轻声开口。
    “朕什么都知道。”
    “皇帝,九五至尊。呵呵,世人都以为这是一个最随心所欲,最自由的位置。”
    “但只有坐到这上面,才能知道,究竟有多少的无奈,多少的妥协,多少的……”
    康熙说到这里,突然闭口不言。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胤禛弘历父子的额头上开始沁出汗水。
    很显然,今天的康熙皇帝,真的和平日很不一样!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康熙叹息一声,继续开口。
    “异族,我等终究是异族。”
    “高欢的盘点视频,尔等都看了,对吧?”
    胤禛父子连连点头,如小鸡啄米。
    康熙淡淡道:
    “宇文泰的路是对的,朕从一开始就知道。”
    “早在金幕出现之前,朕的皇考就告诉过朕,朕在北京城中看的那些大明藏书也告诉过朕这个道理。”
    “但朕做不到,大清也做不到。”
    “尔等可知道为什么?”
    胤禛脑海急速运转着,想要得出一个让康熙满意的答案。
    但他思来想去,依旧无法得出缘由。
    突然,一旁传来了弘历的声音。
    “是因为……满蒙一体?”
    胤禛身体一震。
    康熙露出意外的表情,深深地看了一眼弘历。
    “你说对了,弘历。”
    老皇帝叹了一口气,道:
    “满蒙一体,是大清之所以能入主中原的核心所在。”
    “但即便是这样,大清也用了整整二十年,才彻底灭亡了大明所有的反抗势力。”
    “为何?就因为我们是异族,纵然会有很多没骨气的汉人投降我们,但也始终会有意志坚定之人反对我们。”
    “大明原本就是驱逐了蒙元之后浴火重生的王朝,它的反抗意志原本就比任何王朝都要更加坚定!”
    “想要消除这种反抗意志,朕就只能——宽仁。”
    老皇帝说到这里,眉头突然一皱,双目中燃起了怒火。
    “但就算朕已经那么宽仁了,吴三桂还是造反了!”
    “吴三桂这个三姓家奴造反也就算了,南边的半壁江山也全反了!”
    “八年,朕整整用了半年的时间才平定了三藩之乱。”
    “整整三十年的光阴,大清才算是初步稳住了统治,三十年!”
    “为何?就因为我们是建州女真,是汉人心中的鞑子,是异族,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康熙说到这里,脸上露出了无法遏制的失望表情。
    “但平定了吴三桂之后,朕还是只能宽仁。”
    “女真人,太少了。”
    “当年,多尔衮带着皇考,带着盛京之中所有能打仗的男人倾巢而出,也不过才……二十万人。”
    “多尔衮和皇考就靠着这二十万人,打败了李自成,占领了北京,一步步南下,平定了整个大明所有疆土,才有了如今的大清!”
    “可这大清之中的汉人有多少?有一万万人!”
    “就算是拉上所有蒙古人,满蒙加起来有多少?大清建立到现在,所有八旗加起来,也才不到两百万人。”
    胤禛听着康熙的话,迟疑片刻之后轻声开口:
    “父皇的意思是……”
    康熙缓缓开口:
    “想汉化,就要抛开蒙古人,融入汉人之中。”
    “几十万女真人,融入一万万汉人里,能掀起什么波涛?”
    “恐怕不用两代,这世上就没有什么女真人了,只有汉人。”
    “选择了汉化,喀尔喀蒙古怎么想?和硕特蒙古怎么想?”
    “他们和汉人建立的大明争斗了几百年,朕若是选择汉化,他们就会立刻跟噶尔丹联手,成为新的瓦剌和鞑靼!”
    “在北方,还有该死的俄罗斯人给他们当后盾!”
    “大清南下,杀了那么多的汉人才夺得天下,蒙古人得到了俄罗斯的帮助来攻打我们,能有多少汉人真心实意的站在大清这边?”
    “不,他们不会支持大清,他们只会推举出第二个朱元璋,只会喊着驱除建奴,反清复明!”
    “几十万女真人,怎么去应对蒙古人和汉人的两面夹击?”
    “汉化对朕和大清来说,就是自取灭亡啊!”
    胤禛身体颤抖,低声道:
    “儿臣明白,所以儿臣才……”
    “你不明白。”康熙打断了胤禛的话,脸上带着失望的表情,“你根本不明白,胤禛。”
    老皇帝目光在胤禛和弘历的身上缓缓划过,疲惫地开口。
    “宽仁,是唯一的答案。”
    “对喀尔喀蒙古宽仁,他们才会站在朕这边,死心塌地的帮助朕抗击俄罗斯人和噶尔丹。”
    “对汉人宽仁,他们才会短暂的忘记仇恨,让大清有足够的空间生存下去。”
    “你以为朕看不到下面那些官员们的贪污腐败?朕心里一清二楚。”
    “他们九成都是汉人,朕必须对这些汉人宽仁,他们才能充当朕的爪牙,才能帮大清稳固对整个天下的统治!”
    “朕宽仁了六十年,苦苦支撑了六十年,为的就是让时间把这些仇恨慢慢消解,为的就是让大清变得更强,为的就是等待一个机会。”
    说到这里,老皇帝失望地看着胤禛,摇了摇头。
    “朕本来以为你能抓住这个机会的,但你死得太早了,胤禛。”
    “而你,弘历……”
    康熙皇帝的视线落在弘历身上,失望的表情越发明显。
    “……你错失了这个大清整整等待了一百年的机会,错过了历代先祖奋斗一生,错过了朕宽仁、忍耐了六十年的唯一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