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缅怀与荣耀
作者:钟山布衣   神都锦绣最新章节     
    第560章 562-缅怀与荣耀
    冯宝曾有意建一座“烈士陵园”,以安葬无后之战场阵亡者。起先,他只是有这么个念头,什么时候去做,并没有考虑过。
    但是,高大棒在“百济”战场上以身挡箭,用性命换来冯宝平安的举动,着实让他亲眼目睹身边人的热血与忠诚。
    从那一个时候开始,冯宝便很上心。
    待“宝庄乡”设立,“道门”差人前来提出意欲置地建座“道观”时,冯宝思虑之后,决定将“烈士陵园”捆绑搭配,交由“道门”去投资建造。
    “道门”富裕,根本不差钱,可也不想当冤大头,尤其还搞不清楚“陵园”具体用途,是以并未一口应承,在事后让李涵石去打听。
    很快,从谢岩那里得知详情……
    “道门”当即便心思活泛开——要知道,虽然“道门”堪称大唐“国教”,但是,自域外传入的“佛门”,却影响力与日俱增,已形成极大威胁,特别在玄奘法师归国以后,“佛门”更是影响力空前,在这个大背景下,“道门”如果再不干出点大事,只怕声势更衰。
    而冯宝提出的“陵园”,对上可彰显朝廷对于为国捐躯者的重视,对下又满足了底层百姓在某些精神层面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只要“陵园”建成,日后相关的祭祀、法会等事宜,决计少不了,那可是扩大“道门”影响的不二法门。
    因此,“道门”不仅愿意承担相关支出,甚至大包大揽,连日后费用一并出了。
    作为回报,冯宝承诺,“陵园”日后祭祀等事宜,全部交给“道门”,如此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英烈功德园”,名字是冯宝起的,整件事情也是他运筹帷幄并且实施,不过,他非常清楚,对于“国之大事、在戎在祀”的大唐王朝来说,要想让这件事情真正能够放到明面上来,还缺一样东西——即官方认可,或者说是皇帝认可。
    在冯宝看来,从皇帝那里讨要一个名头,此事不难,但却得有个契机,所以一直搁置在那儿,反正还没有建成,不着急。此番带麾下军官和亲卫前去,一来是去认个门儿,二来给众人上一堂“思想教育课”。
    在后世,冯宝从小可没少去过,每一次心中都颇有触动,或许现在同样管用呢?值得尝试。
    次日一大清早,冯宝率领亲卫及众军官出营,因为人数不少,所以动静也挺大。
    两边的军营间隔很近,故有点儿大动作根本瞒不住。
    等谢岩自府内回到军营,很快便听说了,稍微一琢磨,旋即明白其意。别说,那还真是个提升士气,提高军队思想觉悟的好法子。
    有好主意拿来一用,当然无妨!
    “吴成,传本帅将令,擂鼓聚将,校场点兵,三通鼓毕,未至者军法严惩。”
    “喏!”吴成大声应下。
    “咚、咚、咚……”
    震天战鼓声忽然响起!
    整座军营瞬间沸腾起来。
    谢岩褪去常服,换了一身“乌光甲”,而后在亲兵簇拥下,快步前往“校军场”,一边走,还一边留意各营动态。
    谢岩麾下,没有上过战场的新人居多,甚至很多人都是头一次进入军伍,不少人都冲着“有月俸”,军中服役满五年,另外可得五年俸禄为“遣散金”而来。那相当于五年可得近五百贯,都快赶上低级官员收入了,而且这还不算军功奖励。
    因此,尽管在短时间内操练有限,但军纪甚是不错,头一次不打招呼“紧急集合”,显得慌而不乱,总体有序。
    谢岩站在“校军点将台”上,看着“骑步”、“车步”等各营各队陆续到达,且以每百人成队列,虽说间隔不是那么规整,但是完全说得过去,有军队模样。
    自“郎将”程务忠、杜承平始,各营、队军官依次至“校军点将台”下,如实禀报……
    三通战鼓结束,“羽林右卫”之谢岩麾下,整一万官兵,另三百“亲兵”、随军一百辅助人员,一个都不少,站在“校军场”上。
    “备车,掌旗!”谢岩出人意料地吩咐道。
    吴成显然明白话里意思,大声应“喏!”跟着快步跑下“校军点将台”。
    与此同时,另两名亲兵,自台上原先固定旗杆上解下“羽林右卫战旗”及“谢字将旗”,再展开“折叠铁枪”,分别将两面旗帜挂上,最后分列谢岩身后,呈“拱卫”状而立。
    须臾,一辆敞篷马车快速疾驰而至“校军点将台”下。
    谢岩二话不说,迈步走下,登车。
    两名掌旗亲兵,各自上马,一手执缰,一手高高扬起,旗帜猎猎,迎风招展。
    “众将士,今日本帅点兵校军,明日点卯出征,誓平辽东,大唐万胜!”
    “大唐万胜!”
    “大唐万胜!”
    ……
    在此起彼伏的将士们雄壮声音中,吴成缓缓催动马车,沿着“车步营”队列间隙进入众军当中。
    “吾等皆唐人,报效朝廷,征战天下,马革裹尸亦在所不辞,然——将士们怎可埋骨异乡?又怎可碌碌无名?怎可被世人所遗忘?故——建有‘英烈功德园’,凡有功勋者,皆可葬入,且立碑叙功,传承后世!”
    大军之中,谢岩话音再大,也无法令所有人听清,只不过,军中有专职传令兵,将话传递给军官,而后一级一级下传,效率比较低。
    谢岩知道军中这种传话方式,是以有意放慢语速,大声道:“众将士们,吾等身为大唐军人,走进战场,生死,小事尔!吾等先辈,前赴后继,以热血、勇武,澄清宇内,致天下安宁,百姓富足,今华夏大地,金瓯仅缺‘辽东’一隅,就如同家中孩童,被人拐走,吾等,当带其回家!是?或不是?!”
    “是!”
    “是!带其回家!”
    “带其回家!”
    ……
    “好!传本帅令,今晚犒劳三军,陛下所赐御酒,分赏众军,明日,出征!”
    “出征!”
    “出征!”
    ……
    大军士气高涨,声震云端!
    谢岩站立于敞篷马车之上,环顾众军热诚神态,嘴角不禁扬起笑意。他知道,自己临时起意鼓舞大军士气的行为,效果很是不错。至于自己所说的内容,军卒们是否全部能懂?那并不重要,各级“军丞”,干的就是这事儿,详细,由他们去说吧。
    约摸五十里外。
    两座小山形成的半月形山洼处。
    一座人为加高的石台上,矗立一块高大石碑。正反面光滑平整,并无一字。
    但是冯宝告知随行众将士:“此碑非无字,待‘辽东’胜利班师,吾当请奏陛下赐予墨宝。”
    没有人怀疑冯宝所说的话,因为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此时此刻,心里都充满了肃穆之情、敬仰之心。他们全都明白,一处埋葬为国捐躯者的陵园,无论如何,都值得天子重视。
    “英烈功德园”,乃冯宝效仿后世“烈士陵园”所建,采用一人一碑、十人一碑两种形式安葬。
    一人一碑,需斩首敌军十人以上或有特殊功勋,得朝廷单列封赏者;十人一碑,乃普通功勋受封者。
    因诸多建筑未成,故现阶段,仅有三十人,三块石碑。
    冯宝告诉众人:“此三十人,乃昔日‘武平堡’老兵,皆孤家寡人,有战损者,有因病亡故者,然俱为有功之人,安葬于此,得享后人祭奠。”
    在三块石碑前,冯宝先是以沉重口吻道出老兵们当年功绩以作追思,而后致礼……
    一整套简约而不失庄严神圣的礼仪,令每一个参与者,心有所触。
    冯宝带人来到这里,总共有两个目的。
    首先是将不为世人所知的“英烈功德园”推出,让更多人知晓;其次是以祭奠形式,让麾下亲兵和军官们明白,军中的功勋,那都是建立在军卒们悍不畏死,累累白骨之上!虽说“一将功成万骨枯”,但是,那些士兵不应该也不能被遗忘!他们的名字很普通,战绩也算不上辉煌,可正是由于他们的英勇,成就了煌煌史书之上,那些功臣名将!他们有着属于自己的荣耀,有着不容被忘记的过往,是脚下这片土地真正的扞卫者!其功勋,不可或忘,不容抹杀!哪怕,只是平民。
    跟随冯宝来的这些人,绝大多数出身良好,算不得平民百姓,在他们的认知里,军卒战死,朝廷有抚恤,有赏赐,并无亏欠。然在今日,冯宝所作所为却是另一层他们从未想过的意思——军卒虽卑微,功勋却实实在在,当真人死灯灭,归于尘土?没有人能够想得清楚明白。
    只是,当每个人开始思考的时候,本质上已经有所怀疑以往认知。他们意识不到,人,理当平等的思想,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内心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