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炮兵编制
作者:听风煮雨夜   反清:从大明秽土转生开始最新章节     
    朝鲜杀汉使,旋即诛灭!越南杀汉使,屠为九郡!大宛杀汉使,头悬北阙!
    大明的使者也决不能白死!
    杭州清军必须为此而付出血的代价。
    朱靖要让全天下都知道,敢杀害大明使者的下场。
    等校场内山呼海啸般的呼喊声停下,朱靖挥手下令道。
    “出征!”
    他的声音落下,点将台上的令旗鼓号便开始变换。
    很快,校场内的各部明军就开始缓缓开出校场,往杭州方向开拔。
    此次被朱靖派去征讨杭州的明军,除去有两个整编步兵师之外,还有一个骑兵旅,一个炮兵团。
    骑兵旅的编制要比步兵旅小一些。
    一个骑兵旅,大概人数为三千人。
    可从花费上来讲,养一个骑兵旅的花费,快赶上养两个步兵师了……
    骑兵这玩意,自古以来都烧钱的很。
    尤其是在江南养骑兵,花费更是打着滚的往上涨。
    而炮兵团的编制则并不是按照人数算的,而是按照火炮的数量来进行计算的。
    一个炮兵团下辖各种火炮一百二十门,其中90式野战炮三十门,120野战炮三十门,120攻城炮三十门,150攻城炮二十门,165重炮十门。
    这里面,90式野战炮炮组配员为6人,其中一名炮长负责指挥,一名观测手负责观测和计算射击诸元,三名装填手分别负责装填和调整火炮的射击诸元,以及一名替补。
    这里面观测手一般为副炮长,若炮长发生意外减员,则由副炮长顶上,继续指挥战斗。
    一个炮组六人,三十个炮组也就是一百八十人!
    120野战炮的炮组配员为八人,炮长,观测手都还是一人,但由于120野战炮更为沉重,是故装填手增加两人,变成了五人,替补依旧是一人。
    一个炮组一共是八个人!
    三十个120野战炮炮组,总配员为二百四十人。
    而120攻城炮的一个炮组配员则是为10人。
    其中,炮长一人,观测手一人,装填手增加为六人,替补增加为两人。
    三十个炮组也就是三百人。
    150攻城炮的炮组配员则为15人,炮长依旧是一人,观测手增加为两人,装填手增加为十人,替补依旧两人。
    二十个150攻城炮的炮组,相加起来也是三百人。
    而165重炮炮组的配员则为二十人。
    炮长一人,观测手两人,装填手十五人,替补两人。
    十个炮组,也就是二百人!
    相加便是一千二百多人,而这一千二百多人,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炮兵团。
    一百多门大小火炮所组成的火力,在这个时代绝对是一股可以独当一面的力量。
    在明军的炮兵团编制中,最小口径的火炮便是90式野战炮。
    至于说以往军中大批量装备的65式野战炮,则是被下放到了排这一级别。
    一个排装备一门65式野战炮,用于排级单位单独执行任务时,为部队提供火力掩护。
    ……
    在目送明军部队出征之后,朱靖也是离开了大校场。
    坐着马车回到了南京城内。
    当他回到太子府时,时间已经临近中午了。
    朱靖奔波了一上午,肚子早就有些饿了,是故选择在饭桌上接见前来南京述职的松江知府。
    和他一起吃一顿便饭,也算是赐宴了!
    朱靖先是洗了洗手,又拿着热毛巾擦了把脸,擦掉了脸上的灰尘,缓解了一下疲乏,便走到了餐桌旁坐下。
    朱靖坐下之后,侍从先是给他倒了一杯热茶,然后才命人上菜。
    如果不是什么正式场合,朱靖吃饭一般都是很简单的。
    以量大管饱的家常菜为主,不追求奢糜享受。
    今天他的午饭也是如此,简简单单的两荤两素,四菜一汤。
    一份红烧排骨,一份凉拌酱驴肉,一份清炒土豆丝,一份麻婆豆腐,还有一份黄豆鲫鱼汤。
    都是很家常的菜式!
    食物热腾腾的冒着香气,相当的诱人。
    说句实在的,在朱靖看来,大鱼大肉山珍海味你偶尔吃还行,要是天天吃,用不了几天就腻了。
    真正天天吃都吃不腻的,就只有家常菜!
    四菜一汤上齐,朱靖并没有着急动筷子,而是一边喝着热茶一边等候松江知府蔡学勤。
    他既然打定了主意要给蔡学勤赐宴,共进午餐,那就不会在人到之前就动筷子。
    虽然朱靖是上位者,他即使自己先吃了,蔡学勤也肯定不敢有意见。
    但是,在客人到齐前,主人不能动筷子,这是最基础的礼仪和教养。
    要是提前动了筷子,那就是不尊重人。
    作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照顾底下人的面子,给臣子们应得的尊重,给臣子们精神上的满足,其实是必修课。
    一个很朴素的道理。
    自古以来,统治者的礼贤下士,往往都能有奇效。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礼贤下士请出了诸葛亮,而诸葛亮则是呕心沥血,给蜀汉延续了数十年的宗庙社稷。
    朱靖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
    没让朱靖等多长时间,便见蔡学勤从外边走了进来。
    刚进入花厅门口,蔡学勤便下跪行礼道。
    “微臣参见太子殿下,殿下万福金安!”
    朱靖见此,从座位上起身,走到蔡学勤面前,伸手将他扶起,哈哈大笑道。
    “哈哈,卿家快快请起!”
    “地上凉,不必多礼!随孤入座吧!”
    蔡学勤被朱靖从地上搀扶了起来,神情有些惶恐的坐到了座位上。
    他能从太子殿下的动作和语气中,能从眼前这一桌子明显没动过筷的食物中,感受到太子殿下对自己的尊重和在意。
    这种感觉,让蔡学勤心中暖暖的。
    要知道,他以前给大清当官的时候,别说一国太子这样的大人物了,哪怕是官职比他大一级的上官可都从来不会如此尊重于他。
    朱靖身边的侍从为两人倒上了酒水。
    朱靖端起酒杯,示意蔡学勤也举杯,两人一起喝了一杯,朱靖开口询问道。
    “蔡卿家继任松江知府以来,松江府的相关工作开展的如何了?”
    蔡学勤闻言,收住心神,开口说道。
    “回殿下的话,下官自继任松江知府以来,已经完成了松江府的丁口和田亩的清丈工作。”
    “对府衙的相关官吏进行了集体性的考核审验,以考成法裁汰了一批瞒憨无能之辈,以保证松江府官衙机构的廉洁高效。”
    “并对松江府以往积压的案件卷宗进行了集中处理,对冤假错案,进行再次调查取证,并按照大明律重新审判……”
    说罢这些之后,蔡学勤从怀中掏出一份施政报告,双手呈递给了朱靖。
    想要请朱靖过目!
    朱靖闻言,满意的颔首道。
    “不错!不错!”
    “卿家的工作孤很满意!”
    说话间,他接过蔡学勤的报告,然后翻开看了起来。
    “大明宣武二年初,松江一府共有良田六万八千八百七十五顷,其中上田……”
    新朝自该有一番新气象!
    大明虽然是和平接手的地方,但这并不代表大明就能允许地方上继续保持原样。
    新官上任还三把火呢,就更别提改朝换代了。
    而蔡学勤目前的这些施政举措,便是大明在地方上烧的三把火。
    清丈田亩和清查丁口,是为了得到大明治下的人口土地的详细数量。
    以便于朝廷施政!
    这点不用说,历朝历代在开国之后都得做。
    无一例外!
    而对旧有官吏进行考核裁汰,其实裁汰无能的贪官污吏并非目的,真正的目的是给那些没被裁汰掉的官员们紧紧皮。
    让他们知道知道,大明不是非你们不可。
    最终目的是为了震慑那些大批量投诚过来的官员,让他们不敢对朝廷阳奉阴违,以确保行政效率。
    效果怎么样不好说,但多少也会有一点。
    而清理积压的案件卷宗,对冤假错案进行重新审理,则是大明在安抚地方上的百姓。
    这三板斧下来,大明也就算是将根给扎在地方上了。
    朱靖看完报告,将报告合上,然后开口说道。
    “不错,不错,卿家在松江府的施政孤相当满意,相信松江百姓也都是满意的。”
    “孤今天便在这里,代替松江百姓,敬蔡卿家一杯!”
    “希望卿家能做好松江百姓的蔡青天!”
    语罢,朱靖再次举杯。
    蔡学勤见此,有些惶恐的连忙举杯,然后一口饮尽杯中的酒。
    并暗暗发誓,自己一定要做个好官,争取少贪点多给百姓做点实事,否则都对不起太子殿下的这一句“蔡青天”的勉励。
    “今日孤传卿家前来南京觐见,便是想要同卿家聊一下,若朝廷在松江府开关,发展海贸,松江府方面有什么问题吗?”
    “能否顺利完成开关的工作?”
    蔡学勤闻言,思索一阵之后开口说道。
    “回殿下的话,若是朝廷要在松江府开关,那自是再好不过。”
    “有广州开关的先例在前,松江开关应该也是于国于民皆有利的。”
    “但是,关于在松江府开关的事情,下官主要忧虑的是三个问题。”
    “一是朝廷若在松江府开关,那松江方面就将汇聚大量的中外客商,松江府的治安管理将会比较困难。”
    “二是松江府开关之后,大量的百姓或许都将被工商之重利所吸引,从而而抛弃男耕女织的传统生活,而去经营商业。”
    “如此的话,则松江府方面的粮价可能会飙升,恐对民生有害。”
    “三是松江府的土地使用问题,现在松江府的土地多为民田,朝廷若要在松江府开关,则必须征地用于建造码头,商站,货仓等设施。”
    “朝廷若是强行征地的话,恐会引起民愤!”
    “到时候,下官怕是没办法向朝廷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