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 打开门,让标准之风吹进来嘛!
作者:忧郁笑笑生   大清话事人最新章节     
    第342章打开门,让标准之风吹进来嘛!
    咕咚,理藩院左侍郎承受不了心理压力,居然当殿晕倒了。
    乾隆投去一个厌恶的眼神:
    “来人。”
    一大群侍卫手按刀柄冲进太和殿。
    “按名单,抓人!”
    这些从京郊换防而来的亲军营侍卫早有准备。
    半个时辰前,他们得到了煌煌圣谕,震惊之余,也做好了心理准备。
    抓捕名单如下:
    理藩院尚书、左右侍郎、柔远徕远两司郎中、通译。
    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刑部尚书、兵部尚书、九门提督、顺天府尹。
    每天,
    也难怪,少年登基,英明神武了一辈子,到头来被底下人忽悠的团团转,老脸丢的一干二净。
    于是,
    虽然现在都是戴罪白衣,可依旧要讲究尊卑座次。
    “朕要罚你,军机大臣别做了,暂且在军机上行走吧。再兼起礼部的一摊子差事。”
    还有在淮安当钦差巡查的刑部侍郎郑谨生,以及在旅顺督造海船的一位工部侍郎。
    “和。”
    狱卒们都得先打千,后微笑服务。
    仅有兼户部尚书的和、兼吏部尚书的阿桂幸免于难。
    饶是老家伙于敏中见惯了大风大浪,也被今日之诡谲疯狂吓的肝颤,极为忐忑,害怕被乾隆追究责任。
    六部尚书倒了4个。
    稻草要新,阳光要足,墙壁要粉刷,书案桌椅油灯一应齐全。
    富顺斋的酱牛肉、同益轩的羊肉、瑞宾楼的褡裢火烧、廊坊二条的陈记卤煮小肠、丰泽园的银丝卷、东来顺的奶油炸糕、合义斋饭馆的炸灌肠~
    纷纷摆上书案。
    “大人,您该用餐了。”
    “臣在。”
    “臣在。”
    “于敏中!”
    ……
    “奴才誓死效忠皇上。”
    尚书们,要住单间。
    侍郎们,就2人一间。
    “你是唯一一个提醒朕的,就罚俸1年吧。”
    狱卒们欢喜又紧张,这可真是流浪狗掉入了肉联厂,吃不完,根本吃不完。
    一会打千,一会引路,谦卑又热情,丝毫不敢摆架子。忙活了大半天,才按照官阶高低把各位大人的食宿安排好了。
    这些堂官、京堂逐个被陌生面孔的侍卫打掉顶戴,扒掉官袍。一时间喊冤之声不绝于耳。
    “津门知府、津门总兵也一体捉拿。对了,数年前护送赛里斯使团南下大运河的礼部官员,也抓起来,抄家。”
    委屈,太委屈了~
    ……
    这一瞬间,
    除了阳光少点,光线差点,其他一样。
    ……
    小半个时辰后,再来收走。
    “朕躺在病榻上想了很久。你们一个身居高位,拿着不菲的俸禄,更有底下人数不清的孝敬。可没想到你们已经丧心病狂到这个程度,朕是你们的仇人吗?非得幸灾乐祸看着朕出丑吗?朕要是砍了这太和殿内的所有人,也许有冤枉的。若是隔一个砍一个,那必定有漏网的。”
    刑部大狱人满为患。
    乾隆的咆哮响彻大殿。
    逐层往下,待遇递减。
    秦驷心中哀叹,主子是真的被伤到了,被伤的太狠了。
    和心里陡然想起了刘墉。心中一阵郁闷,妈的,让你躲过了一劫。
    堂官们肯定没胃口,吃不了几口。
    心情灰暗的堂官们,自然懒得多说话,只是一点头。
    还有军机处6名满汉章京~
    太和殿内,热闹好似菜市场。
    “臣领命。”
    刑部大狱上下全部跟着沾光。
    大家想吃什么,就买什么。这账单,自然是各位大人的家眷来付。
    ……
    门口,特意打扫出了一间屋子。
    2位比较面善、比较世故的书吏坐镇接待各位大人的亲眷、门生故吏。
    点头哈腰地接下他们送来的银子、衣物,再三保证,大人在里面的生活不会有一丝怠慢。
    一句话,狱卒们会比伺候亲爹还要上心。
    刑部甚至成立了4个人、4个骡马、4辆大车组成的“采买专班队伍”,可着四九城什么好吃买什么。
    得让大人们知道,全京城最好的饭庄,在刑部大狱。
    主管官监的一位刑部郎中,已经放下话了:
    “甭管大人们以后是上菜市口还是伊犁吃沙子、宁古塔堆雪人,所有人都不能有一丝怠慢。谁要是敢摆狱卒的臭架子找存在感,他就灭了谁。”
    ……
    “狱卒,过来。”
    “章京爷,您有什么吩咐?”
    “要喝酒,要吃羊肉。快去~”
    狱卒陪着笑,小心的提醒道:
    “爷,您的家眷一直没来。”
    “我的家眷都不在京城,自然是没银子的。但是,我就是吃!”
    狱卒点点头,去询问当班的牢头。
    牢头很淡定,挥挥手:
    “满足他!”
    “我就想不通,他凭什么这么穷横?”
    牢头笑笑:
    “雍正爷那会,咱这也进来了一位犯官,工部郎中李恭直。看守大狱的前辈们因为他家里没送银子,态度就过分了点。后来~唉!”
    “后来怎么了?”
    “后来这位爷出去了,向皇上申请做了刑部主管大狱的郎中,他每天早早的到衙门当值,第一件事就是找全体狱卒的茬。左脚先进屋,挨30杖,右脚先进屋,挨50杖,迟到的就别提了,当场就打死。好多前辈早上竖着进来,中午就盖着白布被拉出去了~唉。”
    牢头颇为感慨,手往里一指:
    “你敢保证,这里面没有第二个李恭直?一日为官,终生是官。摘了顶戴,人家还是官。忍忍吧,都是爷,咱是孙子!”
    ……
    苏州府,
    李郁在数百卫队的护卫下,出城巡视东面宫殿的进展。
    胡雪余太忙,所以日常细务是无心经办的,只能委托给了一位蒯姓子弟和一位江西挖来的雷姓匠人。
    “样式雷”,是有清一代匠人的巅峰。
    这个起源于江西永修的家族,连续6代人执紫禁城造办处。经手的建筑有两宫、三海、三山、五园、两陵。
    撑起了清朝皇家建筑史的一半江山。
    这位雷姓子弟只是这个家族的旁支血脉,曾在圆明园工地待过一年。
    后来不知什么情况,又回乡了。
    李郁只是瞅了一眼此人,就猜到了几分。
    技术大约是有的,野心也是不小的。但无妨,还有蒯氏子弟监督呢。
    ……
    “陛下请看。从苏州府城相门出发,修筑了一条4丈宽的水泥道路延伸到此。另在原有河流的基础上,规划了一条航道,可直通府城。”
    “嗯,修路很有必要。”
    李郁望着热火朝天的工地,问道:
    “目前到了哪一步?”
    “整体垫高地基半丈,地基需牢固,因而夯实是个大工程。”
    “寡人给你一道手令,将太湖马场的骑兵和步兵士官学校的队列训练移至此处。人踩马踏,尽快把地基夯实。”
    “陛下思虑周全。”
    胡雪余一挥手,不远处垂手等待的两名具体经办人立马凑了过来。
    “雷家望、蒯林拜见陛下。”
    “起来吧,工程可有问题?”
    雷家望等的就是这个机会,立马拱手道:
    “小人粗通玻璃制造,可用于宫殿窗子。”
    “哦?”李郁颇为诧异,严肃的问道,“在哪儿学的?”
    “圆明园造办处。”
    “按理说,这是秘不外传的技术,你怎么会掌握呢?”
    “小人偷师了。样式房档案里,有高价聘请的威尼斯玻璃师傅烧制御用玻璃流程的工作手册,平日里档案房看管松懈,所以小人就本着一颗好学的心,偷师不算偷。巧了,陛下治下的湖州府正好有优质石英砂矿。”
    ……
    蒯林震惊,心想以后得防着点这家伙。
    胡雪余也颇为诧异,心想难怪一召你就颠颠地来了,原来是早就想进步啊。搞不好以后江西永修的样式雷家族,南北齐开花。
    李郁严肃道:
    “成立玻璃制造厂,你来负责。”
    “谢陛下。”
    “吴国新宫殿的风格,你怎么看?”
    “小人觉得会异常的磅礴大气,取材成本低,建筑周期短,省略那些繁复雕刻环节,火灾隐患也会大大降低。水泥、钢筋、和黏土烧结砖都可以就近供应。中轴线清晰,正门外18根浮雕水泥柱子简洁而巍峨。如果能配备巨大的玻璃窗,风格上再稍微增加一些中式园林元素,就完美了。”
    “嗯,好。”
    听了这家伙的话,李郁很满意。
    他基本可以确定,这家伙真的懂自己想要什么!
    这座宫殿就是雷家望能否晋身的关键。所以他一定会竭尽全力的。
    ……
    中午,
    工业大臣杜仁、冶金署长陈庄杰、军工署长张承业、训练署长赵二虎以及马钢相关人员,参会。
    李郁端坐在长条桌前,
    先询问陈庄杰:
    “炼钢工艺,流水线化、精确化推行的如何了?”
    “回陛下。马钢秉承指示,将全链条分成了15道工序,每道由一组固定的技术工操作,同时备份一组替补,一组学徒。时间、用料均已精确到毫厘,杜绝经验主义。”
    “产量呢?”
    “日产量大约毛铁30万斤。”
    “寡人希望,在年底之前达到50万斤。有问题吗?”
    “只要学徒培养跟上,问题不大。露天铁矿简直太完美了,开采班组可以5班倒。”
    “寡人再给马钢一个建议,把露天铁矿到冶铁区之间铺设轨道,以小车运输。磨刀不误砍柴工,剩下俘虏人力用于挖矿。”
    “是。”
    李郁看着在沉思的张承业,笑道:
    “你呢?”
    众人哄笑,望着脸盘稚嫩,但手掌粗糙、胳膊粗壮的小张。
    ……
    “陛下,臣有一个想法。”
    “说!”
    “军工署麾下的工厂越来越多,链条越来越长,开始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尺寸误差。同一工厂生产的燧发枪,八成零件是可以互换的。但若是不同工厂,则只有三成可以互换。这个问题不止是燧发枪有,炮车、马车、各种军用品普遍存在。”
    众人纷纷点头,都有感触。
    赵二虎突然笑了:
    “臣见识过,训练署的枪磨损很大,维修换零件时就要靠运气。”
    李郁靠着椅背,
    感慨道:
    “寡人忙于征战,竟然忘了这个大事。2000年前,秦始皇就知道度量衡要统一,到了今天还是没做到。”
    “从今天开始各衙署开始推行标准化。”
    众人也是感慨万千,秦始皇的这份眼光确实是看穿几千年。
    “陛下,请定下基准尺子。”
    ……
    李郁略一思索,直接令人取来工具在硬纸上画出了基准尺。
    1尺,大约是33厘米。
    基准尺,长度就定为1尺。若平均分33份,过于麻烦,也不易于推行。
    古今结合,不死板不拘泥。
    直接取整,分为30份。一份定为1厘,10厘为1分。
    1厘当中,又等分10份,定为1毫。
    尺、分、厘、毫,清晰完整的长度体系就出炉了,古人也比较好接受。
    李郁把图纸一推:
    “以此,制作3把基准钢尺存档,之后复刻400把硬木尺交付各工厂衙署。”
    ……
    张承业又小声问道:
    “陛下,若是超过1尺的长度呢。”
    “以钢棒制作1丈长度的基准尺。但日常使用不方便,可竖立作为校准尺。平时当以坚韧不变形之牛皮,制作皮软尺,长度1丈至3丈。使用前务必校准,若有变形立即淘汰。”
    “陛下英明。”
    众人齐刷刷附和。
    这真不是吹捧,而是发自内心的佩服。
    有了基准尺,以后的工业生产就有目标了――标准化!
    工业盘子越来越大,标准化才能捏合战斗力。
    这是一次简短的会议,却是一次意义深远的会议。
    从此以后,
    吴国的一切,都会先拿标准化这个流程套一下。
    坊间戏称,
    江南的豆腐脑放几把虾皮都固定好了,多一把,摊主都不给。因为这叫标准化,陛下说的。
    ……
    甚至,
    青楼从业者都叫嚣着:“打开门,让标准之风吹进来”。
    经过行业内老专家多轮的对比研究,最终探讨出了一套标准流程:
    姑娘们行礼时膝盖弯曲多少,迎接的问候语,衣裳几何,都可以有个标准。
    尤其是,
    最最关键的“将生物能转化为涓涓经济动能”的流程更要标准化。
    参观过马钢的老专家们说,这和厂区内冶铁流程本质上没差别。
    流程的共同点:
    每个环节都需要起码2人的配合,需要充沛体,、需要重复的、不厌其烦的机械动作,讲究火候,讲究反复锤锻、讲究百炼钢到绕指柔。
    比如衣着:
    铁匠不能多穿,因为炉温太热。但是又不能赤膊,会被火星烫到。所以,一条皮围裙足矣!
    姑娘们也是一样的道理,不能不穿,也不能太多,也是一条裙足矣。
    比如肌肉:
    一个优秀的铁匠,月匈肌必定发达!闪耀着野性的健康美。
    一个头牌,大抵也是如此。
    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很多相似点:
    比如两种职业都是力量和技巧的结合,上班时间都不能太久,需要多吃有营养的,需要小心职业损伤。
    ……
    专家们越研究,就越发现其中的关联甚多。
    可以武断的讲:
    冶铁=逛窑子,铁匠=姑娘。
    他们甚至琢磨着,是否应该建议衙署派人把这些核心科技记录下来,编成册子,就好比参谋本部的《炮兵手册》。
    防止被北边的清廷窃取机密。
    即使从商业的角度来说,也很有必要。
    任何行业,能够制定行业标准的人,才是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