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并北变化(一)
作者:单走一张三   汉末三国之强汉皇权最新章节     
    除此之外,刘寒还和黄忠、段颎、田丰等商议出严格的十七律五十四斩:

    (其一:闻鼓不进,闻金不止,旗举不起,旗按不伏,此谓悖军,犯者斩之。

    其二:呼名不应,点时不到,违期不至,动改师律,此谓慢军,犯者斩之。

    其三:夜传刁斗,怠而不报,更筹违慢,声号不明,此谓懈军,犯者斩之。

    其四:多出怨言,怒其主将,不听约束,更教难制,此谓构军,犯者斩之。

    其五:扬声笑语,蔑视禁约,驰突军门,此谓轻军,犯者斩之。

    其六:所用兵器,弓弩绝弦,箭无羽镞,剑戟不利,旗帜凋弊,此谓欺军,犯者斩之。

    其七:谣言诡语,捏造鬼神,假托梦寐,大肆邪说,蛊惑军士,此谓淫军,犯者斩之。

    其八:好舌利齿,妄为是非,调拨军士,令其不和,此谓谤军,犯者斩之。

    其九:所到之地,凌虐其民,如有逼淫妇女,此谓奸军,犯者斩之。

    其十:窃人财物,以为己利,夺人首级,以为己功,此谓盗军,犯者斩之。

    其十一:军民聚众议事,私进帐下,探听军机,此谓探军,犯者斩之。

    其十二:或闻所谋,及闻号令,漏泄于外,使敌人知之,此谓背军,犯者斩之。

    其十三:调用之际,结舌不应,低眉俯首,面有难色,此谓狠军,犯者斩之。

    其十四:出越行伍,搀前越后,言语喧哗,不遵禁训,此谓乱军,犯者斩之。

    其十五:托伤作病,以避征伐,捏伤假死,因而逃避,此谓诈军,犯者斩之。

    其十六:主掌钱粮,给赏之时,阿私所亲,使士卒结怨,此谓弊军,犯者斩之。

    其十七:观寇不审,探贼不详,到不言到,多则言少,少则言多,此谓误军,犯者斩之。)

    以后刘寒的军队,都要执行此军规!

    #

    “元皓,招贤馆可有什么收获?”

    “有几位主公不妨一见。”

    “哦?先生不妨与我同去?”

    说着,两人便来到招贤馆,根据刘寒的要求,设有文馆和武馆,文馆共计策、论、算三科,武馆则是骑、射、御三科。三科当中有一科能过,起点便比一般人要高,若是三科都过,方为贤才!

    不多时,从招贤馆中脱颖而出的几位便来到刘寒面前。

    一人二十几许,一身铁甲,手持一杆铁脊蛇矛,腰别宝刀,精神奕奕。

    一人二十出头,一身皮甲,手持一口大刀,身背一张大弓,一双凤目寒光四射。透露出睿智。

    一人刚弱冠,一身轻甲,手持铁杆长枪,四平八稳,有大将之风。

    这三位都是从武馆脱颖而出的几位。

    “程普,程德谋,拜见王爷!”

    “韩当,韩公义,拜见王爷!”

    “徐荣,徐子翼,拜见王爷!”

    刘寒此刻虽面容平静,但心中早已掀起惊涛骇浪!

    这三位,怎么跑到这里来了?

    程普,右北平土垠人,江表十二虎臣之首,早年在州郡担任官吏,善于应答论对,颇有计谋策略。

    韩当,辽西郡令支县人,同样也是江表十二虎臣之一,长于弓箭、骑术并且膂力过人。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代,随从其征伐四方,功勋卓著,对江东基业的逐渐稳固和吴国的建立有着重要影响。

    至于徐荣,更是不得了,虽然演义中被黑成跑龙套的,但正史中,这位可是一位文武全才,统兵大将。具有相当的战场指挥能力,一败曹操,两败孙坚,可以说是为数不多的狠人。

    徐荣本来就不是西凉人,董卓虽对他有知遇提拔之恩,但不属于董卓嫡系,董卓死后,李傕、郭汜起兵攻打长安之时,徐荣与李傕、郭汜交战,结果一交战胡轸带领部队投降,徐荣战死。

    因为自己的招贤令,他们不远千里从幽州赶来,当真是国之义士!

    孙文台,虽然这样很不道德,但是我该挖的人还是得挖不是。

    还有董胖子,这知遇之恩你把握不住,得我来!

    “三位义士能不远千里,从幽州前来助寒,寒替并州百姓拜谢三位!”

    说着,刘寒便准备一拜。

    “王爷不可!”x3

    “吾等微末之人,岂能当得王爷如此大礼!”

    “是啊,王爷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吾等三人八尺男儿,杀几个胡人还是可以的。”

    “抗击异族,保家卫国,我辈义不容辞!”

    三人你一言我一语,说出来并州的想法。

    “好!我得三位相助,必能杀得胡人急急如丧家之犬,忙忙如漏网之鱼。

    新军初成,三位且先休整几日,等其他将军回来,孤要重新分配。”

    “喏!”

    #

    “主公,这两位皆通过文馆测试,这位是董昭,字公仁,这位是戏忠,字志才,两人皆当世大才!”

    董昭董公仁,刘寒自是知道他的大名,劝曹操奉迎天子东归洛阳的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里也有他。可以说是曹魏举足轻重的谋士、重臣、开国元勋。

    戏忠戏志才,和程昱同乡,一个谜一样的男人,只能在《三国志》、《荀彧传》、《郭嘉传》中看到为数不多的几次简短描述。谙熟兵法、深谋远虑,颇为曹操器重,可惜天妒英才,这位奇才英年早逝,只活了三十五岁。(戏志才大概是196年去世的,所以他大概是161年生人,比荀彧大两岁,而郭嘉是170年生人,他们可能是好友,但作者觉得是属于师兄弟那种,而不是同龄好友。)

    对于这样的两位人才,刘寒自是不想放走,但是...有点风险。

    “志才先生,若孤记得不错,先生可是来自颍川书院?”

    戏志才微微一愣,他没想到刘寒竟对他如此熟悉,自己是什么时候进入他眼中的?

    “正是。”

    “颍川是个好地方啊,人杰地灵,但是——”

    来了!戏志才心中暗道,人说话就是这样,前面夸奖只能听着,后面转折才是重点。

    “若孤记得不错,颍川士人对朝廷,可没什么好印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