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翰林风月三千首
作者:宅小书   金句制造机,我一手打造最强电台最新章节     
    “曾巩成为欧阳修的门生后,由于太过欣赏王安石的才华,就把王安石推荐给了自己的老师欧阳修,欧阳修和王安石也从此结下了深厚友谊。
    尽管王安石比欧阳修小了十四岁,但欧阳修夸起王安石来,是一点都不含糊。
    他给王安石写了一首《赠王介甫》,夸夸一顿乱吹,称赞其写文堪比韩愈,写诗堪比李白。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朱门歌舞争新态,绿绮尘埃拂旧弦。
    常恨闻名不相识,相逢罇酒盍留连。
    李白的诗写尽风花雪月,如清风明月般流传至今,一生所写诗篇不下于三千首。
    韩愈的文章卓尔不群,流传后世已有二百多年。
    我欧阳修虽然老了,但年老心不老,壮志雄心依然还在,不过和年轻人是无法相比了。
    以你王介甫现在像李白、韩愈的才华,后来的人谁能与您一较高低?
    豪门贵族,终日只知贪图享乐,徘徊于歌舞宴饮,腐化堕落者居多,很少有如你这般关心国家命运和时局态势的年轻人了。
    绿绮古琴没有了司马相如的精彩演绎,就会落满尘埃,只有我们不与世浮沉,依然忧国忧民,才能把好的古法宣扬天下。
    很早就听说介甫您德才兼备的大名,可惜缘悭一面,今日我们有幸相聚,何不留下来把酒详谈呢?
    李白曾官居翰林学士,韩愈曾做吏部侍郎,这里都是借指的意思,当然,在诗中欧阳修也不忘带上自己一起夸,属实是把流量这块给玩明白了。
    王安石也礼尚往来,回赠给欧阳修《奉酬永叔见赠》。
    欲传道义心犹在,强学文章力已穷。
    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
    抠衣最出诸生后,倒屣尝倾广座中。
    只恐虚名因此得,嘉篇为贶岂宜蒙。
    我想要传扬孔孟道义的雄心还在,但勤勉学习写文章却感到力不从心。
    将来如果能窥探到孟子道义的精髓所在,就心满意足了,我终生又怎敢奢望在写作方面超过韩公?
    我跟随在您的诸位学生后面恭敬地前来拜访您,您匆忙出门来迎接,以至于错把鞋子都穿反。
    能得到您高度重视与褒奖,我惶恐不安,只怕以后因此而浪得虚名,您赠给我的诗篇及崇高评价,我又岂敢坦然承当……
    二人在文学上都非常肯定和赏识对方的才华,可谓互相敬仰,也就此结下了深厚情分。”
    部分听众听到这里,眉头又皱起来了。
    欧阳修是什么人啊?他可是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一般每个朝代都是文坛大佬级别人物,才能坐到这个位置。
    王安石是什么人啊?二十二岁的年轻进士,从小过目不忘的少年天才。
    这两位人物互相吹捧的时候,使用什么案例?
    李白!
    韩愈!
    要知道这种写文章的互相吹捧,本质上和酒桌上的醉话差不多,都是带点夸张成分的。
    不然容易得罪人。
    比如,你在喝得醉醺醺的时候,想要恭维客户一句,刚好客户姓马,你开口说:
    我觉得您和马爸爸的眼界也差不多,看问题都那么长远深刻,将来肯定会跟马爸爸一样不把钱放在心上!
    人家客户明知道你是在吹牛逼,但也不会太过介怀。
    毕竟人家拿你和马爸爸相比,浑身上下,可能也就是都姓马这个特征最为接近了,其他都是高攀,算是在给你面子,得认。
    但你要是说,我觉得您和马飞跃差不多水准,马飞跃是何许人也?我的发小兄弟!
    客户估计立刻就能和你翻脸!
    你发小算个什么勾八?你把我放在你兄弟的层次,你也配?
    而且,文人写文章诗词,和平时酒桌上的吹嘘还不太一样。
    假如你知道你在酒桌上说过的话,会被人录频下来,然后发到全国人民都能看见的网络上,你还敢胡说八道吗?
    肯定不能!
    醉汉平时可能各种耍酒疯,但假如他面前出现一个身穿警服的人,他一定能够瞬间清醒!
    欧阳修和王安石的书信,肯定是要被天下文人所点评的,他们所引用的案例,注定不能引起非议。
    也就是说,对当时的北宋文人而言,李白就是诗词的高峰,韩愈就是文章的宗师,无可辩驳,是铁一样的定律!
    这就显得很恐怖了。
    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学作品的评价往往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难以确定谁的作品是最好的。
    如果真出现一个人的名字,在所有人的心目中都是断层第一,那只能证明——
    那个人取得的成就,已经高到了一种恐怖的地步,让人连望着背影追赶的心思都无法生出半点!
    而且,三千首啊三千首!
    顾知书,你知不知道三千首诗是什么概念?!!
    你这样捧这个李白,你是要上天啊?
    无数人跑去网上留言,开始疯狂催更。
    而眼下,播音室内的顾知书,还是继续着王安石的故事……
    “至此,你以为王安石应该是走上了人生正轨吧?自己年轻有为,在官场上也有贵人相助,想必会从此平步青云,一飞冲天。
    对,也不对。
    如果王安石是孤身寡人,养活自己一人,全家不愁,那他确实是没什么值得担忧的了。
    但王安石却并非如此。
    这里稍微展开介绍一下他的家庭情况吧——
    王安石的父亲名为王益,是家族的第二个进士,虽然都姓王,但家族底蕴和人家王守仁相比可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他们家在当地的根基很浅薄,土地和财产也没有什么深厚的积累。
    但王益做官的名声很好,本来王家该是在他这一代开始兴盛了,怎奈却突然在江宁通判的任上去世。
    怎么说呢,就跟一个白手起家的草根,好不容易做到分公司经理,马上有望要往总部晋升的时候,突然就撒手人寰。
    这种打击是巨大的。
    而王安石的母亲吴氏是王益的续弦,王安石还有两个异母哥哥,一个年迈的祖母,以及四个弟弟、三个妹妹。
    最大的妹妹已经出嫁,最小的妹妹还在蹒跚学步,这么大一家子人,在王益突然离世后,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了年仅十九岁的王安石身上。
    后来王安石中了进士,娶妻生子,家庭的成员就更加庞大了。
    王安石的妻子也姓吴,我们称她为吴少夫人,吴少夫人的兄长是欧阳修的高徒吴道显,江左名士。
    王安石和吴少夫人一共生有二男三女,加上前面的家庭成员,可想而知,王安石做官后的俸禄根本就不经花,家中的米缸常常见底。
    但王安石从不抱怨生活的艰难,他希望成为跟父亲一样坚强而温柔的人,能为家人撑起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