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东坡先生!
作者:宅小书   金句制造机,我一手打造最强电台最新章节     
    一开始,人们以为这只是一篇普通的人物故事。
    后来,人们发现这竟是一部诗词集。
    再然后,人们发现这还是一部美食番。
    再后来,人们还发现,这更是一本旅游指南!
    苏轼的一生命运多舛,辗转流离,对他而言,这可能是人生的不幸,四海漂泊,无处安家。
    但对那些被苏轼“临幸”过的地方而言,这又是一种莫大的幸运。
    因为苏轼喜欢作诗,而他每去到一个地方,就有一部名篇流传。
    嘉佑四年秋,苏轼居家服丧期满,举家搬迁至京城。
    途经嘉州(今乐山)时,面对湍急的流水,苏轼感慨道:
    【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
    后来行至渑池(今河南渑池县),看见五年前留宿过的寺庙,当年的住持方丈早已离世,而他与弟弟苏辙在居室里的题诗,也没了踪影。
    于是写下了名篇《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后来在去杭的路上,苏轼与弟弟苏辙分别于颍州,又有感而发,写下:
    【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
    在密州赴任之时,为答谢山神赐雨,重修的山神庙落成,苏轼祭祀归来途中,和同僚们举行了一次会猎。
    在这次会猎后,他又写下了另一首名垂千古的《江城子》。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后来苏轼在黄州之时,城西北有一座赤鼻山,也称“赤壁”。
    由于名字相同,人们常常把它和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古战场牵连在一起。
    苏轼来此游玩,望着滔滔不绝,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不禁俯仰古今,写下了《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苏轼被贬至儋州(海南)。
    此时的苏轼已经六十二岁了。
    当时的海南是最为偏僻之地,放眼望去,海水淼淼,四顾茫然。
    但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起起伏伏的苏轼,早已经在心境上达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大圆满程度。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海岛的生活远比人们想象中更为艰辛,食无肉,病无医,居无室,出无友。
    但苏轼再次发挥出了在黄州种地时的乐观精神,在当地编写教材、设立学堂讲学。
    为儋州这片荒蛮之地,点燃了文化火种,撑起了文明的天空。
    虽是布衣草鞋,却依然是天下文坛的执牛耳者,这北宋天下,文坛的中心从未改变。
    即苏轼人在哪里,北宋文坛的中心就在那里!
    苏轼在儋州培养了当地有史以来的第一位进士,此人仅仅是随苏轼学习了半年。
    临行前,弟子请苏轼题诗,苏轼便在扇子上写道:
    【沧海何尝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当时苏轼和弟子约定,等他有朝一日高中进士,他再帮弟子将残诗续足成篇。
    可惜的是,等弟子高中进士那年,苏轼已经辞世长别。
    后来只能由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弟弟苏辙将诗作完成,下篇是这么写的:
    【锦衣不日人争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
    对大部分听众而言,今晚的节目,是一次很神奇的收听体验。
    一开始是个悲伤的爱情故事,让人心情悲切,眼含热泪。
    后来故事的主人翁苏轼落魄了,被贬黄州,听众们的心情反而是好了起来。
    因为他们认识了吃货苏轼,感受到了对方在苦难人生之中,那一份长存心底的豁达和乐观精神。
    不由得也被感染到,心情变得愉悦起来。
    对不起,苏轼,你很惨,从文坛领袖,政坛精英快速跌落,沦为种地的农民。
    但我们真的很快乐!!
    再后来,当一首首描述各地风土人情的诗词,被顾知书在故事里说出来时,
    全网都因此陷入到沸腾。
    那些被提及到自己家乡的网友,不知有多么兴奋,在网上将诗词疯狂传播。
    就连一些地方的文旅部门都被惊动,在官博上做出了回应,还特意艾特了顾知书和《故事人生》栏目。
    一波联动直接让粉丝们兴奋不已,欢呼雀跃。
    而那些家乡地名没有被提及到的网友,则是长吁短叹,遗憾莫名。
    只恨苏轼一生被贬的次数还不够多,被流放的地方还不够广,以至于没能路过自己的家乡,留下一两篇诗词。
    这一届的网友真是很善良温柔了。
    不说是同情心泛滥吧,至少也是很不管别人的死活。
    是想要了苏轼的老命啊!
    按照这个节奏,本来古儋州地界的网友们,应该是最为高兴的。
    毕竟,问吾平生功绩,黄州惠州儋州嘛。
    作为苏轼自诩生平功绩的三大代表性地标,又是苏轼人生之中最后的落脚之地。
    本该在今夜的这波热度之中,占据一个有利优势地位才对。
    很多顾知书的老粉,籍贯是儋州的,早早就已经期待上了苏轼在儋州的人生结局。
    只是,
    当顾知书以平缓的语气,将视角缓缓代入到这名老人最后的人生阶段时。
    儋州的朋友们却发现自己的心情,远没有自以为的那般高兴和兴奋。
    相反,
    人们的情绪都变得有点低沉和悲伤,原本挂在脸上的笑意,也渐渐消失,眉宇间酝酿着愁苦和不舍。
    原来,不知不觉间,节目时长已经过去了两个小时。
    到了尾声。
    既是节目的尾声,同时也是那个名为苏轼的老者的尾声。
    从一名意气风发的蜀地青年开始,大家就这么一路看着他走来,从黑发走到了白发,从青年走入了暮年。
    眼看着一生起起伏伏,从金榜题名到贬官黄州,从帝王之师到发配边岛,从家庭美满到最后孤独伶仃。
    看似变了许多,却又好似什么都不曾改变。
    苏轼还是那个苏轼。
    无论是居庙堂之上,还是处江湖之远,是辉煌还是落魄,他的诗词在风格上,都好像没有太大的变化。
    都是处处透着一股“不合时宜”。
    他的诗词从来不为权贵服务,也不会考虑所写内容是否会影响到自己的名声和地位。
    想写,便写。
    从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中,道出蕴含其中的深刻道理。
    他的一生好像都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
    让人敬佩,
    也,
    尤为不舍!
    特别是当所有人都意识到,今晚的《故事人生》即将结束。
    而他们也将和今夜的主角苏轼告别时,这份不舍之情就盖过了其他一切情绪。
    在此之前,他们从未想过,对于一个素未谋面的人,竟也能在短短两小时内,产生如此深重的情感。
    也许是因为那一首首旷古烁今的诗词,让他们为这个文坛领袖的才华所折服?
    也许是因为那一道道接地气的美食,让他们对这个可爱又调皮的先生心生亲近?
    又或者是亲眼见证一个蜀地青年,一步步位极人臣,又一步步贬官流放,一次次收获挚爱,又一次次痛失所爱。
    内心深处早已将其当成是一位跨越时空的老友,于老友分别之际,不由得心生惆怅不舍之情?
    苏轼这个人呐,有才又有趣,没有太多花花肠子,以诚待人,的确,是最适合深交的朋友,没有之一。
    如果生活里,真有这么一位仁兄在身边的话,应该会让原本枯燥平凡的生活,变得有趣许多吧?
    真是……
    舍不得啊!
    听众们怅然若失。
    而顾知书的故事,也在种种复杂心情之中,走到了最后。
    “关于苏轼其人呐,我想,还是在黄州时期的他,最具代表性。
    这是他人生之中第一次被贬官,在偏僻的黄州,虽有官身,却无俸禄,也无半点实权。
    身上所带的钱财,仅仅能够满足家人一年的用度支出,而且还要省吃俭用,才能勉强维系。
    这段时间的苏轼,也经历过心境的波澜起伏,感受到彷徨和挣扎。
    【已惊弱柳万丝垂,尚又残梅一枝桠。】
    苏轼也有过心如弱柳残梅,脆弱不堪的时候,唯有在夜深人静,孤月高悬的无人时刻,才能获得内心的片刻安宁。
    有天夜里,苏轼走到了江边,观潮涨潮落。
    残月挂枝头,一只孤雁在天空飞过,寻找栖息之地。
    寒林千枝,孤雁终究不肯敛翅。
    随着一声悲鸣,孤雁最终落在了江心一片寂寞的沙洲之上。
    它是如此地孤傲,又是如此地寂寞,岂不是像极了自己?
    于是苏轼深有共鸣,写下了一篇《卜算子》——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我想说的是,苏轼也是人,也会有人的脆弱和自我怀疑。
    他不是天生的乐观派,也不是永远身披铠甲的战士,也有不想见人,不想说话,终日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的消沉时刻。
    苏轼和我们一样,都是有血有肉,会有情绪波动的普通人。
    而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更要读苏轼,去读他的一生。
    还是在黄州,元丰五年三月七日,苏轼和几位熟悉的朋友去买新田。
    走到半路,没想到天空风云突变,下起了大雨。
    一行人都狼狈躲雨,叹息没有赶上好时间,唯独苏轼对此毫不介意,脚穿草鞋,手持竹杖,就着雨打树林的沙沙声,唱起了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朋友们,不要去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外物不足介怀。
    不妨和我一样,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也能轻盈上路,遇上雨天,道路泥泞,更是丝毫不逊色于骑马之人,所以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身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不也照样度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
    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回去!
    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这首《定风波》,在我心目中,是苏轼一生最好的写照。
    即便偶遇风雨,人生路上遭遇挫折困苦,也应秉持履险如夷,不为忧患所摇动之精神。
    苏轼的一生,也是用他实际行动,践行了这首《定风波》里的精神。
    虽然其一生在政治上的遭遇,可谓几经波折,坎坷不断。
    时而内召,时而外用,时而位置于清要之地,时而放逐于边远之区。
    然而无论身处何地,境遇如何,东坡先生的思想行为不因此而有所改变。
    反而愈遭挫折,愈见刚强,挫折愈大,声誉愈高。
    此非可悻致者,必平日有修养,临事能坚定,然后可得此效果也。
    过去几个月里,有很多听众朋友来信问我,说深夜宇宙系列人物那么多,你顾知书可有特别崇拜喜欢的偶像?
    我没有在信里回答,但却想借此机会,在节目里对此做个回应。
    有的。
    从人类学会钻木取火,文明诞生以来,闪耀在历史长河里的璀璨人物,多如牛毛,数不胜数。
    古今中外,天才不计其数。
    有人擅长治政理财,有人擅长诗词歌赋,有人驰骋沙场,彪炳史册,有人淡泊名利,志趣高洁。
    浩瀚星海之中,正因为这些如繁星般闪耀的人物,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成就,赋予了人类无限光辉。
    但要在其中,选取一人,为师为友,甘愿追随他的脚步,去耕耘自己的人生,那我只会给出一个选择——
    苏东坡!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