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宫廷惊变
作者:狐狸爱葡萄   岁千秋最新章节     
    初秋夜,雨微凉,祝府的梧桐叶落了满地。
    屋舍内,祝朝云拼了命地拦住祝凌云的去路,“哥!您这是要造反吗?”
    尽管她尽量压低了声音,但语调中仍是无法遮掩的惊恐。
    相比较之下,祝凌云就显得过分冷静,“看来上次你是被关的不够久,没长着记性,竟还敢偷听我的谈话?”
    祝朝云被他问得心虚,慌张将视线落在别处。
    是,她是答应了殿下,要帮忙护着那女子的周全,要盯着哥哥的动向。
    可她没想到哥哥竟然在谋划这样逆天的大事。
    况且现在哪儿是讨论她该不该偷听的时候啊!
    “咱们祝家满堂忠臣,您不能做这样的事。”她壮着胆子伸开双手拦在门口。
    祝凌云一抬手,轻易将她的指节从门框上扒下来,只稍稍用力就将她推得后退三步,“哥哥要干的是大事,与你说不清。”
    “我不管,我就是不许你去!”
    也不知是哪里生出来的胆子,她从小最怕的就是哥哥,此刻却彻底跟他对干上了。
    “把她带下去。”
    这话是对身旁的两个随侍说的,他们也穿着兵甲戴了佩刀,得了指令就一左一右将她架起来,“元英县主,得罪了。”
    祝朝云又气又急,情急之下只好抢了哥哥的佩剑朝那两人刺过去。
    那两人怕伤了她,也不敢真的出手,只能四处闪躲。
    “够了。”祝凌云一声喝下,一个箭步上前卸了她手中的剑,“再胡闹我就将你关上三个月。”
    祝朝云哪里受过这种委屈,她揉着手腕,眼中蓄着泪,愤愤道:“我去跟父亲说!”
    祝凌云却笑了,“你以为父亲不知道这事吗?”
    祝朝云顿住了脚,回过头不可置信地问:“你什么意思?”
    说话间两只眼似两汪清泉,涓涓地往外冒着泪。
    “就是字面意思,你理解的那个意思。”
    “我不信!你为了骗我竟然撒这种谎,父亲一生的清名都要被你给毁了!”
    祝凌云将剑插回剑鞘,大计将成,他没有功夫在这里耽误,也失了和她细说的耐心。
    “我这么做也是为了祝家,你拦着我不就是为了你心心念念的晏之初,为了你心心念念的太子妃之位么?等我夺了这江山,你要什么样的男人没有?”
    “你疯了,你着了什么魔,竟说出这样大逆不道的话,做出这样大逆不道的……”
    两个侍从得了祝凌云的眼神示意,一个手刀就将人劈晕,候在门外的管家带了两个婢女进来,将元英县主抬回房中。
    “关好她,别让她再出来胡闹。”
    永正行在京城有着数十家赌坊,每家赌坊地底下都有私狱,也都有私藏的兵器。
    数十年的筹谋,他已经招揽了大批英雄,他将他们分散在各处,兵马司、御林军、御前、甚至是深宫中,都有他的心腹。
    如今趁着大军征战在外,正是收网的好时机。
    皇上已经服用巫水,对燕煦尧言听计从,待其从皇上那里拿到赐死楚王的圣旨和传位诏书,他便可趁虚而入。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只要拿住了宫廷,他自有办法圆其说,察合台的巫术可是好东西……
    丞相这么多年在朝廷中也是支援者众多,京官者,能用则留,不能用则杀。
    血洗宫门,这天下便能改姓祝。
    祝凌云召集兵马,一路直捣宫门。
    城门口早就换成他们的人手,所以进宫门进得异常顺利。
    然而太和门前,却有一人拦住了他的去路。
    “小公爷,圣旨和诏书可已经拿到?”
    “拿到了。”燕煦尧斜仰着头,手上托着两个明黄的卷轴,太和殿廊庑下挂着的一排宫灯衬得他身后一片血色,“只是不知,咱们的约定还作不作数?”
    祝凌云朗声笑道:“当然作数,待此间事了,您就是胤月新的君主。”
    “既如此,你现在就下马,行叩拜礼吧。”
    一行人僵在原地,祝凌云片刻思索后下了马,“能否给我看一眼你手上的东西。”
    燕煦尧将卷轴递过去,目不转睛地盯着他,不放过他脸上任何一个细微的表情。
    等祝凌云意识到上当的时候,却为时已晚——这两道圣旨都是空的。
    太和殿内涌出大批的士兵,以沈淮序和裴瑀为首,将一行人团团围住。
    紧接着几十个被捆了手脚塞了麻布的宦官被押到太和殿前,祝凌云在宫里所有的暗桩都被拔除。
    能这么精准的把人揪出来,显然是因为燕煦尧的倒戈。
    “燕小公爷,长公主若是知道你做此选择,只怕要气得当场升天。”
    祝家和燕家的合作,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了。
    天下大定前,先帝曾扬言要和祝燕两个合治天下,然而等先帝真的登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赐爵位夺兵权。
    先安国公和先定国公虽感念上意,一心辅佐,不曾有二心。
    但他们的后代,却是各有各的野心,各有各的打算。
    长公主怨恨先帝将她嫁给一个痴傻公子,也不平先帝只宠幸太子一人,她心高气傲,怨念滋长,只想报复所有曾嘲笑过她的世人。
    人说生女不如得儿,她偏要证明自己能成大事。
    她想叫世人看看,她亲手培养出来的孙子,也有治世之才,也能当得了天下之主。
    祝丞相起初并未有反心,但随着集权日盛,先帝的猜忌随之而来,他才明白丞相一职终有被取代的一天。
    真等那一天到来,君臣离心,矛盾不可调和,留给祝家的就只有覆灭这一条路。
    所以在那一天到来之前,他仍有两个选择,要么主动上交权利,要么谋求更大的权利。
    他选择了后者。
    因为他不止一次的想过,若当时结义的三兄弟没有互相推辞,此刻坐在金銮殿上的,就该是三人中年龄最大的祝山明。
    是非成败,不过是一念之间。
    燕煦尧选择倒戈,也是一念之间。
    他也庆幸自己选择了倒戈,否则今日在太和殿前人头落地的,就不止他祝凌云一人。